2013年7月29日星期一
湖北十堰“外修生態內修人文”打造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 保一庫清水送北京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十堰市丹江口庫區武當山碼頭水域水鳥低翔。 十堰日報記者 陶德斌/攝■編者按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工程。2014年汛期過後,文件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正式通水,清澈甘甜的漢江水將從地處湖北省十堰市的丹江口水庫一路向北,潤澤首都。南水北調的水流,將把相距千里的十堰市與北京市緊密聯繫在一起。今日本報特刊發《保一庫清水送北京》這篇文章,讓我們一同把目光聚焦到具有"京津水井"之稱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湖北省十堰市。首都北京,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是一座有著3000餘年建城歷史、860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大都市。湖北省十堰市,地處中國版圖幾何中心,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也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武當山"、"丹江水"、"汽車城"三張世界級名片閃耀全球。北京、十堰相距千里,一北一南遙相守望。600年前,兩地就因山結緣。明朝永樂皇帝"北建故宮、南修武當",開�了一段恢宏博大的不朽傳奇。故宮和武當山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同為世界文化遺產,都保存著雄偉的皇家古建築群和大量明代宮廷文物,千年聖山與數百年皇宮交相輝映。如果說600年前兩地完成的是一次精神對話的話,那麼600年後的今天,兩地即將實現物質的對話。因為,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再過15個月將向北京調水,清澈甘甜的漢江水將從丹江口水庫一路向北,潤澤首都。同飲漢江水,共護水源地。南水北調這座世紀宏偉工程,架起了北京與十堰密切交流、緊密合作的橋樑紐帶。十個甲子的玄妙輪回,必將鑄就盛世中華、太和武當新的榮光!傾情奉獻 譜就移民壯歌十堰有山的榮光,更有水的驕傲。漢江流經十堰5個縣市區,過境長度216公里,集水面積達2萬平方公里,全市共有大小2400多條河流匯入漢江。位於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坐落在群山環繞之中,這裡氣候適宜,空氣清新,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素有"亞洲天池、中國水都"之美譽。丹江口大壩加高蓄水後,正常蓄水位將由157米提高到170米,水域面積將達1022.75平方公里,庫容從174.5億立方米增加到290.5億立方米。丹江口水庫的水,連續25年穩定在國家二類以上標準,水質優良,可直接飲用。2014年秋後,將向京、津、冀、豫沿線人民群�提供生活和生產用水,每年送水達130億立方米以上。十堰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大壩加高工程所在地,是最大的貢獻地,也是最自豪的"守井人"。在丹江口庫區所有城市中,十堰水源面積最大——匯入丹江口水庫的承雨面積占全市版圖面積的88.1%;水域範圍最寬——境內水域面積占水庫水域總面積的60%;匯入水量最多——年均匯入水量占全庫年均匯入總量的90%;庫岸線最長——境內庫岸線占水庫庫岸總長的76.4%;淹沒土地最多——淹沒土地占總淹沒面積的57.7%;移民安置任務最重——兩次移民占移民總數的58.6%;稅源損失最大——每年不僅直接減收8.29億元,還將減收增支15億元用于生態建設和水質保護;輻射面積最廣——是丹江口水庫壩上唯一地級市區,是水質保障區、水源控制區和純貢獻區。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大壩破土動工。從1961年大壩圍堰蓄水,到1980年鄖縣第五批移民最後遷離庫區,十堰先後動遷28.7萬人。一江碧波之下,千年古城鄖陽府城和均州古城,連同他們祖祖輩輩的記憶一同沉入江底。2005年9月26日,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正式開工。從200存倉年8月20日首批333名移民遷入湖北荊門、棗陽兩市,到2012年9月18日鄖縣最後一批移民喜遷新居,十堰再次動遷18.2萬人。堅韌的十堰移民將鄉愁埋在心底,告別故土,重建家園……碧波浩蕩的一庫丹江水,凝聚著十堰數十萬移民舍家為國的無私奉獻。肩負使命 構建生態屏障十堰地處秦巴山腹地,秦嶺、巴山兩大山脈在此交匯,構成了我國南北氣候的地理分界線。作為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十堰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在全國具有重要戰略地位。2012年5月,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動,構築秦巴山片區生態安全屏障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堰緊扣時代脈搏,一手抓生態建設,一手抓人文提升,著力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把全市2.4萬平方公里山水打造成涵養水源的綠色寶庫和華中地區的生態屏障,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打造生態屏障,十堰將建百公里漢江生態帶和百公里生態城鎮帶。1999年以來,共完成造林639萬畝,其中退耕還林224萬畝,天然林管護1445萬畝,長防林人工造林20萬畝,石漠化治理535平方公里,建成自然保護區22萬公頃。打造生態屏障,十堰深入開展"四城聯創"(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水清天藍、宜人宜居的生態文明示範區。打造生態屏障,十堰累計投入生態環保資金50多億元,關停300余家汙染企業,整治800多個排汙口;建設汙水處理廠11座、垃圾處理場6座;在沒有資金來源的情況下,�動了城區5條河流治理、1300多公里的雨汙分流管涵工程建設;以鐵的手腕集中開展"三違"(違法用地、違法開山、違法建設)整治,全力建設國家清潔水源區。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十堰森林覆蓋率達54.84%,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3.6%,綠化覆蓋率達到45%,人均公園綠地10.6平方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空氣優良天數多年保持在350天以上。十堰先後獲得"全國綠化十佳城市"、"全國十大低碳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生態示範區"等殊榮。和諧發展 放飛綠色夢想黃姜是生產甾體激素藥物的重要原料,被譽為"藥用黃金",世界上只有我國和墨西哥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這一資源。十堰一度被稱為"黃姜之鄉",種植面積曾高達60萬畝,姜農近100萬人。但是,黃姜加工容易造成環境汙染,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十堰從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出發,毅然關停69家黃姜加工企業,此舉每年減少工業產值14億元,直接損失稅收5000萬元,但同時每年也可減少280萬噸廢水和5萬噸廢渣。黃姜產業的興衰讓十堰人警醒:綠色發展,和諧發展,是十堰的不二選擇!十堰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產業生態化革命,以綠色產業為主攻方向,著力構建生態經濟體系。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現代有機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做大做強茶葉、中藥材、核桃、山羊等特色產業,實現特色資源向經濟優勢轉化。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堅持以汽車產業為主導,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構建生態工業體系,全力打造國際商用車之都。同時大力發展水電、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生態服務業。以武當山為龍頭,著力發展生態旅遊業、綠色商業、綠色交通等現代新興服務業,努力建設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和區域性現代服務中心。大水浩瀚,蓄勢北上。隨著清澈甘甜的漢江水調往北京,京城和車城、首都和水都的聯繫將更加密切,合作將更加廣闊,兩地綿延千年的精神和物質對話,必將續寫更加璀璨瑰麗的新篇章!十堰日報記者李東暉 蘭瑞文自存倉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