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星期一

2013年檢討有勝有負

今天是2013 年最後一天,迷你倉筆者回看這一年間在本欄寫了近500篇文章,蒙讀者錯愛,獲得不少迴響。寫財經評論難免涉及預測,當中有些證實「應驗」,亦有些「錯到離譜」。本�自我檢討的精神,筆者特地挑選了「應驗」和「離譜」合共12件案例,作為一年的回顧。一、《迎接實用面積計價元年》(2012年12月31日)此文刊於去年最後一天,卻是對於今年的預測,故亦列入回顧範圍。筆者當時指出,住宅今年1 月起劃一採用「實用面積」取代「建築面積」,短期內將為樓市帶來很大波動,一些出名實用率高的屋苑(如港島東太古城)樓價會飆升,進一步拋離出名實用率低的屋苑(如沙田河畔花園)。因為,按當時的建築面積呎價,太古城(1.1 萬元)貴過河畔(7500 元)近五成;但換算實用面積呎價後,太古城(1.28 萬元)僅貴過河畔花園(1.15 萬元)一成,這是極不合理的。結果,到今年底,根據中原數據,太古城上月的實用呎價升至約1.4 萬元,升幅雖只約一成,卻跑贏了整體樓市;而河畔花園的呎價稍微回落至1.1 萬元,跑輸整體樓價。二、《比亞迪今年開車》(1月3日)比亞迪(1211)股價「衰」了超過3年,由2010 年的80 元高位,2011 年曾低見12 元,本年初筆者執筆時約23 元。但筆者當時預見內地政府今年將有多項支持電動車的措施,可望帶動比亞迪「開車」翻身。結果,中央先於今年3 月的「兩會」表態支持電動車、要求各級政府採購,再於9月出台了《新能源車補貼方案》,10月俗稱「中南海」的北京國務院管理局更採購了100 輛比亞迪e6。比亞迪股價昨天收報36.55 元,較筆者年初執筆時升了60%,顯著跑贏大市。三、《白表或引起「價格歧視」》(1月4日)房委會當時推出5000 個白表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名額(俗稱白居二),大受歡迎,獲得超額11 倍的逾6 萬宗申請,中籤者猶如「中六合彩」般開心。但筆者擔心中籤者未必可以受惠,因居屋業主得知洽購者為「白居二」後,將提升叫價以「分享」對方免補地價的利益。結果證明,該措施推出後,二手居屋價格急升,大幅收窄跟同區私人屋苑的差距,令「白居二」可享的好處非常有限,至今只有約900名中籤者入市。四、《千算萬算不如八算》(1月23日)當時「安倍經濟學」剛推出不久,日圓開始貶值,兌港元由去年的「十一算」跌至接近「八算」(8 港元可兌100 日圓)。筆者預言,這將令售賣日本水貨零食及用品的阿信屋(CEC 國際,759)大大受惠,因為日本貨品變得愈來愈便宜(相對於內地、歐美和台韓貨品),有助增加客源。筆者1 月執筆時,CEC 國際股價為0.56 元,昨天收報3.5 元,漲幅逾5 倍。當中固然有很大炒作成分,但基本因素卻是日圓大貶值(現已進入「七算」)幫助阿信屋迅速開拓生意。五、《首家賺錢的電動車廠》(2月27日)年初時,全球未有一家純電動車廠賺錢,但筆者看好在Nasdaq 掛牌的Tesla,因其定位為「高檔玩具」,獲得佐治古尼、畢比特等名人追捧,3000 輛產能全部售罄、預訂要排隊兩年。結果,Tesla 上月宣布第三季度獲利1600 萬美元,首次扭虧為盈,更進軍了內地市場,在北京開設旗艦店。Tesla 上周五股價收報約151 美元,較筆者執筆時(35美元)升了3倍。六、《Bitcoin與香港天線》(4月5日)當時Bitcoin 在亞洲尚未流行,但筆者估計,以中國人之熱衷炒作,遲早會掀起瘋炒潮,就像1973 年的「癲股」香港天線。果然,Bitcoin 其後受到「中國大媽」追捧,�價一度升至逾1100 美元,但本月人民銀行等內地五部委聯合聲明,指Bitcoin 並非「合法貨幣」,並禁止各機構接受。這等於封殺了Bitcoin 的生路,導致�價應聲急挫,目前徘徊於約700 美元水平。自存倉、《別叫「克強經濟學」太沉重》(7月9日)年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任不久,推出了一些新政,觸及調整結構、放寬監管及消減泡沫等範疇,巴克萊的分析員歸納為「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一時蔚為顯學、人人掛在嘴邊,認為將對中國經濟有翻天覆地的影響。但筆者當時指出,李克強上任僅3 個月,未有整體的理念或政策闡述,所謂「克強經濟學」只是部分人的一廂情願,實際並不存在,更不應寄望過高。結果,時至今日,若非筆者重提,恐怕沒人再記得「克強經濟學」這個詞。八、《內地視頻網站歸邊「從良」》(10月29日)兩個月前蘇寧電器夥拍聯想(992)母公司,以4.2 億美元收購視頻網站PPTV。筆者當時指出,由於內地的大型視頻網站全被併購,意味盜版視頻時代已經結束,而內容(content)將會重新變得吃香。果然,約兩星期後(11 月13 日),騰訊(700)、搜狐和土豆等網站,聯同美國電影協會、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及日本海外促進機構等,成立了「反盜版視頻聯盟」,並共同控告百度侵權,索賠3 億元人民幣。其後於本月初,騰訊以2.5 億元人民幣購入了《中國好聲音》明年的「網上獨家播放權」,刷新了電視節目的網上播放權成交價新高。九、《港人移民台灣「大增6 倍」的謬誤》(11月22日)當時很多香港媒體引述台灣政府數據,指今年9 月份移民台灣的港人「大增6 倍」,印證了「港人逃亡潮」云云。但筆者細讀數據,發現很大謬誤,因為9 月是台灣的「開學月」,赴台人數通常激增,但台灣移民署的數據卻沒有標明,這涉及台灣政府及香港媒體雙方面的疏忽,才做成了誤會。筆者自行扣除學生人數後,發現今年首三季真正「移居」台灣的港澳居民只有486人,較去年同期還減少了14%。結果,港府於幾日後(11 月28 日)由新聞處發稿澄清,計算出跟筆者同樣的數字,指「香港居民移民台灣的數字有顯著增加的報道,與台灣入境部門的資料不符」。十、《今年最怕H股全流通》(1月1日)當時中國證監會表示考慮於今年實行「H 股全流通」,即把目前H 股不流通的內資股全部解禁,總值達11 萬億元,相當於港股總市值的一半。筆者擔心,全流通後股票供應量大增,將構成港股今年的最大隱憂。結果,一年過去了,什麼都沒有發生,中證監仍在「考慮」,全流通只聞樓梯響。最新消息指出,內地當局為免對港股衝擊太大,日後就算實施全流通亦只會分批執行,不會一次過推出,筆者自認錯得離譜。十一、《體育用品股的Uniqlo》(2月6日)體育用品股沉寂逾3 年後,中國動向(3818)本年初揚言仿效Uniqlo 模式改革,摒棄傳統的「品牌+批發」,改為「品牌+零售」、直接經營門市。中國動向主席陳義紅被譽為「最懂體育用品生意的人」,筆者亦跟他有數面之緣,因此相信了他,並在文章稱該股「值得長期關注」。但事隔近一年,中動向的「改革」未見成效,業績未見起色,股價由筆者執筆時的1.2 元,至昨天的1.34 元,雖然升了一成,但估值仍極低殘,市值低於流動資產淨值,亦遠遜於2010 年的6 元高位,讓筆者大失所望。十二、《十隻網遊股得一隻騰訊》(10月8日)當時網遊股受到熱捧, 除了雲遊(484)等新股爆升,網龍(777)及金山(3888)等亦屢創新高,市盈率動輒40、50 倍,大有「做下一隻騰訊」的氣勢。筆者當時表示有保留,因為網遊行業的特色是「易來易散」,玩家對開發商不會有感情、只會「鋪鋪清」。一般網遊商缺乏騰訊的QQ 和微信平台來黏�客戶,很易「三更窮五更富」,業績難以持續穩定。但到了年底,市場可謂摑了筆者一大巴,網遊股依然愈升愈有、氣勢強勁(雲遊除外);其後於11月上市的博雅(434)亦錄得可觀升幅。不過,筆者「堅持到底」,仍然不會考慮投資騰訊以外的網遊股。高天佑tyko@hkej.com迷你倉出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