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6日星期五
頻上國際航線引爭議 內地多地一年超6億補貼外航
開通國際航線原本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福利」,迷你倉然而最近幾年,中西部地區等二三線市場,愈來愈成為航企看重的「香餑餑」,尤其是國外的航空公司。9月4日,中東航企卡塔爾航空的一架空客330飛機從成都起飛飛往多哈,從而正式開通了多哈往返成都的定期航線,這已經是1994年才成立的卡塔爾航空在中國的第六條航線。而就在一年多前,卡塔爾航空才剛剛開通了重慶到多哈的航線。與卡航有同樣想法的國外航空公司也不在少數。近年來,包括法國航空、芬蘭航空、漢莎航空在內的多家外航,都在不斷開闢飛到中國的新航線,並且目的地都是重慶、武漢、青島等二線城市。地方政府「貼錢」引進外航多位業內人士透露,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航線資源緊張是外航開始聚焦二三線城市的一方面原因,而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的「招商熱情」也是重要的刺激因素。根據民航局一份內部統計資料,僅在2012年,就有18個省(市)對63家外國航空公司營運的107條國際航線給予補貼,補貼金額超過6億元。還有地方交通運輸部門人士表示,執行當地重要國際航線的航空公司每年能夠領取1億元補貼。「希望通過開通航線帶動本地區的招商文件倉資和旅遊業,是當地政府不惜重金補貼航企落戶的重要原因。」一位行業內人士透露,因為國際航線對旅遊、商務談判及地區經濟的拉動力不容小視,一條國際航線為地方經濟創造的GDP相當於3至4條國內航線。單靠政府將難以為繼一家國外航空公司的管理層坦言,在決定開通一條西部城市的航線之前,當地政府就承諾在稅費優惠和航班補貼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刺激力度基本可以覆蓋開通航班後30%左右的成本,這也是公司最終做出開航決定的重要原因。「如果沒有當地政府的優惠和補貼政策,開航後面臨的很可能就是虧損,但一些政府補貼只提供一兩年,如果航線培育不能在三年內完成扭虧,三年後面臨的可能還是取消。」他說。「地方政府開通國際航線、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熱情無可厚非,不過也應該關注,開通一條國際航線,是否充分考慮了航線兩端城市機場所輻射的航空市場範圍,在這個範圍內客源潛力到底有多大?拿出巨額資金補貼一條國際航線,得到的回報到底有多大?」業內人士表示,否則航線開通時熱熱鬧鬧,沒過幾年就難以為繼,補貼進去的資金有去無回,成為政府的面子工程,將無法向納稅人交代。 綜合/記者 林榮鋒存倉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