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星期五
古建築「擇地之謎」有新解
中國古建築對擇地講究之嚴格眾所周知,儲存但很少有人說得清楚這種做法背後的原因。通過60多年來的實地勘察和研究,古建文物專家、原山西省文物局總工程師柴澤俊近來已找到部分答案。「擇地在中國古代稱為『相地』,是建築的第一要素。」年過八旬的柴澤俊說,擇地自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兩千五百多年來沿襲成規。經過觀察研究他發現,無論衙署、廟宇或是府第等古建築對此都非常注重,而它們能夠保存至今,成為古代文化的載體和歷史文明的見證,與當初建造者的精心擇地不無關係。擇地會考慮三大因素為什麼中國人對擇地如此重視?柴澤俊認為,擇地而建從根本上講符合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理念。「擇地時通常會考慮三大因素。」他說,首先是實用方便和經濟,其次是自然環境良好,此外還要符合風水學的基本要求,而不同類型的古建築對此又各有側重。比如寺觀選址要適合從事宗教活動的需要,或名山大川,或崖腹山峪,或城池鬧市,或村寨一隅。既要避迷你倉洪,禦狂風,無野獸出沒,又要牆垣圍護,清靜幽雅,適合信徒修煉,方便居士往來。建造時可不受拘束,就近取材,使寺觀融合於大自然之中令人神往。再如古村落選址講究靠山但不近山,是為了避免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要近水但不臨水,是圖生活方便又避免狂風洪水威脅。加之中國的地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風居多,因此無論寺廟還是民宅擇地也是以北為主,坐北向南者居多。不過,流傳至今的中國風水學中仍有許多禁忌令人費解。比如民宅、陵寢、皇宮、寺廟和衙署等許多大型古建築組群的南北中軸線皆不設在子午線上,而是略有偏側。再如諸多古宅院的院門多設在南、東南、東三個方向,以東南為最多,很少在西南和東北方向設門,傳說這兩個方向是忌位,而具體原因不詳。「要完全破解中國古建築的擇地之謎,除要進行實地勘察測繪、蒐集碑刻題記和古建的其他遺跡遺物外,還必須查找有關文獻資料,做多方面的科學分析和研究實驗。」柴澤俊認為。(新華社)儲存倉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