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星期三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節日轉化淪商品? 傳統遺產留中有變
政府早前公布「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清單」,自存倉列出477個文化項目,包括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等傳統習俗。社會意見認為,有關建議清單的推出,可進一步為保護文化遺產做準備。究竟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有何轉化?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文化承傳有何意義?下文會逐一探討。 ■李浩彰 順德聯誼總會鄭裕彤中學通識科教師議題探索:今日香港(按教育局課程指引)主題1:生活素質探討主題:香港維持或改善居民的生活素質的發展方向如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議題探索:現代中國(按教育局課程指引)主題2: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探討主題:在何等程度上,傳統習俗與中國人的現代社會是相容的?• 為甚麼部分傳統習俗能夠在中國人的現代社會中延續和發展下去?為甚麼部分不能?• 在何等程度上,傳統習俗對中國人的現代社會具有意義?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新聞背景:港首份非物文化遺產清單將出爐 康文署於2009年8月委聘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進行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蒐集研究數據,用以編製本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經過3年多時間,普查工作小組於今年7月擬備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清單」,羅列477個項目,隨即展開為期4個月的公眾諮詢。當局預期,在整理所收集到的公眾意見後,下年初正式公布本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概念鏈接:節日商品化 Commoditization of Festival 將傳統節日變成商品或作商業牟利用途的過程,令節日逐漸變質成一個鼓吹消費的項目,流失傳統價值和意義。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模擬試題:請先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資料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於2003年10月17日的大會上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下稱《公約》)。《公約》旨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在地方、國家和國際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相互欣賞的重要性的意識等。根據《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 表演藝術;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 傳統手工藝。 ■資料來源:香港文化博物館資料二:大坑火龍「歸海」變「飛天」 每逢中秋,銅鑼灣大坑便會舉行舞火龍活動。整條火龍分龍頭、龍尾、龍心和龍珠四大部分,全長32節、共220呎,主要以珍珠草、印尼藤和鐵線紮製而成,帶引舞龍的珠球則是一個沙田柚。龍身插滿長壽香,在夜間舞動火龍時,璀璨奪目。以前火龍會在中秋節後被拋進銅鑼灣避風塘海底,以示「龍歸滄海」,但近年為免污染海水,火龍就在深夜被貨車送到焚化爐「飛龍在天」。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報刊資料三:太平清醮幽包變仿真包 每年長洲太平清醮巡遊期間,均吸引數萬名遊人到島上觀賞節目和消費,售賣紀念品的商戶賺到「盆滿缽滿」,營業額高達三四十萬元。醮會期間本應齋戒,部分食肆為迎合外來客人的需求,或不希望客人轉去其他食肆,故未待祭祀完結便提前供應葷食。至於搶包山,由於1978年發生導致多人受傷的倒塌意外,有關風俗逐漸式微,雖然2005年獲當局復辦,但已變成一項加入競技和娛樂性質的活動,包山竹架由鐵架取代,所搶的包也由幽包(祭祀幽魂的包)改為仿真包。 另外,新界鄉郊的傳統習俗,如家族和社團以往都會舉行「打醮」儀式,請道士開壇作法,進行祈福、消災、驅邪、酬謝神靈庇佑等,現已被簡化。而且,數十年前,打醮除大戲外,還有木偶劇;木偶劇現已被取消。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報刊資料四:「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清單」部分項目1.長洲太平清醮 已傳承百多年。根據島民相傳,清代晚期,長洲曾發生瘟疫,島民死亡枕藉。為求消災,居民延請高僧喃嘸,在北帝廟前設壇拜懺,超渡水陸孤魂,更奉北帝神像綏靖遊行街道,其後瘟疫停止。此後,島民每年皆舉辦太平清醮,酬謝北帝神恩,保境平安。現時,太平清醮仍保有開壇、請神、走午朝、選總理和祭幽等儀式活動,充滿傳統宗教色彩。醮會期間,居民亦會齋戒,以示祈福誠意。2.大坑舞火龍 有百多年歷史。大坑本是一條客家村,據傳於1880年,大坑曾發生瘟疫,為消災滅瘟,村民紮作一條龍,上面插滿香枝,在中秋前後,即農曆八月十四、八月十五、八月十六3晚,舞動火龍繞村遊行,以及燃燒爆竹,其後瘟疫停止。此後,村民每年都進行3天的舞火龍活動,以保大坑平安。3.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每年端午節,大澳3個傳統漁業行會,即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均舉辦傳統「龍舟遊涌」宗教活動。3個行會成員於農曆五月初四早上划龍舟、拖神艇,到大澳4間廟宇「接神」,請出代表楊侯、天后、關帝、洪聖的小神像,接返各行會供奉祭祀,並於翌日的端午節進行遊神活動。儀式活動過後,會把小神像送返各廟宇。這項獨特的祭祀活動已傳承超過一百年。不少已搬到市區工作和生活的原居民,都會在端午節專程回來參加。4.香港潮人盂蘭勝會 香港潮籍人士超過120萬人,他們積極傳承潮汕的人文風俗。每年一度、歷時一個月的中元節(俗稱「鬼節」),旅港潮人均舉辦盂蘭勝會,由農曆七月初起至農曆七月底,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主要活動是迷你倉祀祖先及陰曹無祀孤鬼,包括燒街衣、盂蘭節神功戲、福物競投等。想一想:1. 試指出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中的轉化。2. 有人說:「傳統節慶的意義在現代社會遭扭曲,故無保留價值。」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試參考資料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參考答案:1. 題目拆解:此題要求「指出」轉化,故只需點出轉化即可。但不少考生會忽略陳述傳統節日的原有特色,僅提現代情況,未能具體突顯「轉化」情況。儀式簡化:傳統「打醮」時祈福、消災、驅邪、酬謝神靈庇佑等儀式,現被簡化,木偶劇亦已取消。滲入商業元素:傳統「打醮」活動旨在酬謝神恩,並保出入平安;但現時的太平清醮卻變得商業化,不少商家藉此出售紀念品,視此節日為商機。注重環保安全需要:傳統的大坑火龍活動會進行3天,並在中秋節後被拋進銅鑼灣避風塘海底,以示「龍歸滄海」;但近年為免污染海水,火龍在深夜會被貨車送到焚化爐,變成「飛龍在天」。而太平清醮的搶包山活動亦由鐵架取代竹架。2. 題目拆解:此題要求考生就一命題表達立場,回答前應就「傳統節慶意義」作出基本定義,行文時務必帶出其價值(如民德歸厚),並進而了解其在現代的扭曲之況(如商品化)。同學可以形式主義及實用主義作為判斷準則,以分析這些轉化是豐富或泯滅節慶的價值,藉以推斷有否保留價值。同意論點節慶變吸金商機:搶包山變成「吸金」項目,部分長州人視之為商機。香港旅遊發展局更以「CheungChau Bun Festival」(長洲包山節)翻譯「長洲太平清醮」,變成政府大力宣傳的旅遊項目,現時只強調競技式的搶包山,所搶的包也由幽包(祭祀幽魂的包)改為仿真包,忘卻祭祀典儀才是「民德歸厚」的基礎。違傳統失原義:長洲醮會期間本應齋戒,部分食肆為迎合外來客人要求,或未待祭祀完結便提前供應葷食,有違齋醮傳統。有學者說,當傳統風俗不斷受到外來的影響和介入,便會逐漸失去本來意義。後繼無人漸衰落:不少傳統節慶皆面對後繼無人的困境,如有大澳居民因外出打工,離開當地,令遊涌活動的規模日漸縮小。不同意論點舊習俗仍獲保留:資料二的3項節慶均與消災滅瘟和燒衣祭幽有關,充分反映昔日港人面對生活困境時,會透過社區活動和宗教儀式互相勉勵,亦能體現祭祀典儀才是「民德歸厚」的基礎。注資金促文化傳承:不少傳統節日儀式被簡化,更貼合現代人繁忙的生活節奏;而商業化的節慶活動,更有助引起社會關注,帶來商業收益之餘,更為節慶傳承帶來人才及資金。原居民回歸參與:端午龍舟遊涌代表大澳人的身份和民間傳統,不少已搬到市區工作和生活的原居民,都會在端午節專程回來參加。尖子必殺技:長期政策議題 需知發展過程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保育概念,源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隨�《公約》於2006年起生效,港府雖有就相關規定開展保育行動,卻遠落後於日本、韓國等鄰近地區。因此,其保育進程的遲滯一直為人詬病。而中秋大坑舞火龍正是一個值得討論的例子。 在大坑舞火龍被申請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前,港府已有進行一些保育工作,惟當中只停留於調查研究層面,未有任何實質行動。如港府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轄下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組,並委託科大參照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初步研究。另外,亦於2008年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專責為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向政府提供意見。「紮龍」人才不足 亟需官方支援 直至2009年,港府才委任科大華南研究中心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以製作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清單,後來更首度單獨申報4個項目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遊涌、大坑舞火龍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的「申遺」行動似乎是香港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進程的一大躍進;但港府未有具體計劃作出跟進,如投入資源推動發展,讓非物質文化得以傳承,尤其大坑舞火龍正面臨「紮龍」、「樁腳」人才不足的困境,亟需官方支援。 隨後幾年,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有不少突破,如2011年,大坑舞火龍等4個申報項目成功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清單」完成編製,已於7月展開公眾諮詢。從中可見,港府的保育政策有所發展,從調查研究到加入公眾參與,顯示出其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決心。 筆者建議,同學在處理一些長期政策的議題時,應先了解其發展過程,才可全面分析當中的優點與缺點,從而有助作出評論或提出改善建議。 ■馬燕雯 文憑試通識科5**狀元、中文大學中文系二年級生延伸閱讀:1. 《舞火龍為中秋添節日氣氛》,政府新聞網,2013-09-15,.news.gov.hk/tc/categories/health/html/2013/09/ 20130915_072610.shtml2.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清單公眾諮詢今日展開》,《新聞公報》,2013-07-103. 《包山節變商機 傳統不應忽視》,香港《文匯報》,2010-05-17,trans.wenweipo.com/b5/paper.wenweipo.com/2010/05/17/ ED1005170040.htm■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mini storage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