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4日星期二
新加坡
從前,迷你倉要從民間發起慈善活動,必須跑遍大街分派傳單、沿家挨戶募捐,若要取得一定的成效,須投入不少人力和時間。現在有了互聯網的幫助,任何人都能輕易在網上發起慈善活動,讓消息一傳千里,事半功倍。然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人心難測,難免有不法之徒利用各種社交網站的便利,假借慈善的名義募捐。究竟在網上行善有多可信,公�又該如何確保這類慈善活動的可靠性?鄧華貴╱報道何家俊、李白娟╱攝影李利群╱封面設計(受訪者提供部分照片)時下最受人們廣泛使用的社交網站之一面簿(Facebook),除了讓人在網上交友、分享個人近況、組織朋友同事之間的聚餐等,近年來也成為不少國人用來發起慈善活動的重要平台。過去兩三年來,面簿上出現了許多由民間發起的慈善運動,如為貧苦年長人士免費遞送餐食上門的"A Packet of Rice"、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弱勢群體的A計劃(Project Awareness)等組織。神通廣大的互聯網,聯繫著地球各角落的人們,也促使社交媒體上的多個慈善組織應運而生,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A Packet of Rice"為貧苦老人送上免費飯盒于2012年設立的面簿主頁"A Packet of Rice",由本地五名專業人士發起。他們是吳天華(32歲,公務員)、龔大衛(48歲,業務發展經理)、林俊輝(35歲,總經理)、吳請耀(41歲,業務經理)和陳清寶(35歲,項目策劃人)。"A Packet of Rice"自去年起,每個月都會為居住在惹蘭紅山的貧苦老人送上免費飯盒。過去一年來,他們已為500多名居民送出超過4400個飯盒。今年6月煙霾來襲期間,他們也沿家挨戶分發了230個口罩和涼茶,並曾經舉辦農曆新年慶祝活動,及提供免費攝影、幫忙打掃房子等服務。受惠的老人都居住在一或二房式的租賃組屋,大多孤苦伶仃,無人照料他們的飲食起居。"A Packet of Rice"義工團目前雖只有足夠的人力和資源每個月上門兩次提供餐食,但團隊希望日後能將該行善計劃擴大,並讓更多老年人從中受惠。記者聯繫上五名主要團員時,他們都表示不願意上鏡,選擇讓人們把焦點放在活動本身上。談到選擇通過互聯網發起這項行善運動的原因,創辦人吳天華指出:"新加坡人口逐年老化,其中有許多獨居老人到了晚年沒有子女供養。加上生活費不斷提高,這些老人往往處於低收入族群,或是因年老無法工作。"因此,我們希望每個月起碼為他們提供一兩次正餐,減輕一點他們的負擔。"團體每個月舉辦的兩次活動,都會吸引許多義工踴躍報名參與。他們的面簿主頁至今吸引了5300多人關注,每次一有飯盒分派活動的消息在面簿上公佈,就會有不少人轉發,達到迅速宣傳活動的效果。A計劃捐贈食品、陪同老人出游今年2月發起的行善運動A計劃,也同樣誕生于面簿。由本地歌手蘇奕銓(25歲)創辦的這項慈善計劃,目前在面簿上已吸引9200多人關注。蘇奕銓的好友吳永康(26歲,網絡設計師兼社交媒體顧問)擔任營運總監,協助他籌辦活動。A計劃時常為低收入家庭、獨居老人等弱勢群體舉辦一系列慈善活動,包括捐贈食品、陪同老年人和小孩出游、與熟食中心小販合作提供免費膳食等。此外,其義工也協助年長者與低收入家庭申請政府資助。雖為歌手,蘇奕銓近兩年來逐漸淡出本地舞台,轉而將精力投入于慈善活動。談到其背後的契機,他透露:"我幾年前推出單曲CD時,在簽唱會上遇到了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包括小孩、坐輪椅的老人等。後來輪到一位失明人士上台找我簽名,他對我說:我看不到你,可是聽得到你的歌聲。"聽了他這句話,我當下非常感動和有了領悟:原來我所擁有的一切成就都是社會給我的。於是我告訴自己,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幫助社會上的不幸人士,以此回饋社會。"林紹光:收集舊衣物運送老撾貧困村民除了由團體組織的行善運動,網上也不乏善心人士憑各自力量發起的募捐活動。58歲的林紹光(裝修承包商)今年7月便在網上發起慈善活動,呼籲人們為老撾的貧窮村民捐贈舊衣服、文具、書包等。林紹光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在工作之餘開車跑遍全島40多趟收集舊衣物,總共收集了幾萬件,足以填滿一個龐大的集裝箱。接著,他在一名旅居老撾的朋友的協助下,將舊衣物運送老撾,分發給當地多個村莊的貧困村民。讓公�瞭解實質內容,建立公信力擁有10億多名用戶的龐大迷你倉最平交網站面簿,因此成了"A Packet of Rice"、A計劃和林紹光用來發起慈善活動的主要平台。然而,在網上行善對一些人來說,卻顯得缺乏安全感和可靠性。28歲的潘偉傑(電子工程師)就表示,他本身不太相信網絡上的慈善活動。"這幾年來,報章頻頻傳出全國腎臟基金會(NKF)、仁慈醫院等慈善團體的失信問題,難免讓人對各類慈善活動的真正目的起疑。"尤其是涉及捐款方面,須格外小心,因為即使是把活動照片上載到網上為證,我覺得也有可能是假造的。除非親眼看見主辦者將捐款用作正當用途,或者主辦者是我本身認識和信任的人,否則我是不會隨便捐款給網絡上的慈善組織。"交代善款的去向25歲的大學生周正翰也有同感。他認為:"網上捐款的壞處,在於看不到有關單位會如何運用這筆款項。我覺得人心難測,你很難擔保這些善款的每一分一毛都會用作慈善用途。若真要在網上捐款,就必須確保有關單位能一五一十地向捐款者交代善款的去向。"正因如此,"A Packet of Rice"和A計劃的共同點在於每完成一項慈善活動,便會將活動照片上載至面簿,並向捐贈者出示用來購買捐贈物品的收據等,一清二楚地交代款項用作何處。經常參與"A Packet of Rice"慈善活動的劉國明(46歲,行政與營運經理)受訪時說,該組織在處理錢財賬目方面向來非常透明,令人無須擔憂。"每當有人捐錢,主辦者吳天華等人就會發電郵通知所有義工;每次需要購買食品捐贈年長居民時,他們也會向捐贈者出示收據,清楚地交代善款的去向。信任是靠時間建立"另外,他們也從來不在面簿上呼籲人們捐款。願意捐款的人都是在自動自發的情況下捐贈,從來不是為了響應呼籲而捐款。"自今年5月參與A計劃志願活動的曾女士(40歲,首席營運官)也透露:"A計劃的運作方式開放透明,任何捐款者只要向他們要求查看銀行戶頭賬目,他們都會毫不猶豫地出示給你看。我本身看過A計劃的銀行戶頭賬目,也親眼目睹蘇奕銓等人是如何為慈善賣力,被他們的真誠和用心所感動。"正如"A Packet of Rice"創辦人吳天華所說:"信任是靠時間建立起的。所謂'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我相信我們每次在活動結束後上載到面簿的照片,都有助于讓公�瞭解我們慈善工作的實質內容,也協助我們建立起公信力。" 本地有哪些網絡慈善團體?A Packet of Rice成立于:2012年9月性質:主要為惹蘭紅山區的貧苦老人提供免費膳食,也曾舉辦農曆新年慶祝活動,及提供免費攝影、幫忙打掃房子等服務。網址:.facebook.com/APacketOfRiceA計劃成立于:2013年2月性質:為低收入家庭、獨居老人等弱勢群體舉辦慈善活動,包括捐贈食品、陪同老人年和小孩出游、與熟食中心小販合作提供免費膳食等。網址:.facebook.com/ProjectAwarenessSG"小不點的明天"(Daughters of Tomorrow)成立于:2011年9月性質:到印度和尼泊爾組織當地婦女縫製衣服,每名參加工作的婦女可賺取高達2000多盧比的收入。網址:.daughtersoftomorrow.com"為有需要者購食"運動(Chope Food for the Needy)成立于:2013年4月性質:活動鼓勵人們在小販中心吃飯時,從熟悉的攤位"預購"幾份食物,拜托攤主把食物分給有需要的貧困居民。網址:.facebook.com/chopefoodfortheneedy慈善法令在本地,無論是註冊或非註冊慈善團體,只要公開舉行募捐活動,就必定受慈善法令的管制。慈善總監(Commissioner of Charities)發言人受詢時說,在慈善法令下,募捐機構必須向捐款者提供清楚與詳實的信息,正當地使用善款,以及詳細記錄所有捐款與開支數目。發言人勸請公�在捐款之前,先瞭解清楚受惠組織的背景,及確保它具有公信力以後才捐款。受惠組織也必須在捐款者的要求下,允許查詢賬目。另外,公�也不應該在感受到壓力的情況下捐款。林紹光就認為:"任何涉及錢財的活動都會變得敏感。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我想最好還是盡可能避開在網上籌款。譬如說我只收集舊衣物捐給貧困村民,這些大多是人們不要的東西,收集多了也不會引起爭議。凡事還是要小心為上。"迷你倉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