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星期四
紙媒轉型 變革需勇氣(從業者說
用戶通過平板電腦瀏覽日本新華僑報網數據顯示,儲存1952年至2012年間,取得日本國籍的在日華人人數超過12萬。旅日華僑華人平日關注華文媒體時,希望瞭解日本政府對華人的法規政策,華僑華人的生活百態,各種娛樂交流活動等信息。除此之外,日本本地資訊也是旅日華人關心的熱點。綜合發行量、媒體品牌度等因素,《日本新華僑報》、《中文導報》、《東方時報》是日本最具影響力的3家華文媒體。通過瞭解其發展歷程不難看出,這3家媒體也是最早利用網絡、內容最具特色的華文媒體。2002年前後,這3家華媒幾乎同時創辦了網站。大家鉚足了勁,想在網絡時代搶得先機,如同蹣跚學步的嬰兒,經歷了各種困難與挫折,但依然不斷嘗試與探索,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日本新華僑報網依托《日本新華僑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的紙媒優勢,每天提供最多、最快、最新的日本新聞、日本華人新聞;《中文導報》則利用網站推介各種文化活動,成功組織了多場中日間大型文化演出;《東方時報》網站將重點放在旅遊及流行時尚上,主要為遊客提供信息服務。三大華文媒體分別在新聞、文化活動、旅遊時尚上形成各自優勢,共同為旅日華僑華人提供了廣闊的視角與全面的資訊。產生于網絡時代的新媒體,變革與轉型是永�的主題。以日本新華僑報網為例,其成立、發展和壯大都得益于日本新華僑報不斷進行的"自我革命"。2002年,一直堅持文章原創的《日本新華僑報》社長吳曉樂發現,該報上的新聞開始大量出現在各家網站上。她敏銳地意識到,網絡已經開始深刻地影響紙媒,這將是一個時代性的變化,因此,《日本新華僑報》必須有自己的網站。想法固然很好,但如何創辦一個網絡媒體,大家心裡卻沒有底。資金從哪裡來?面對什麼樣的讀者?怎麼運作又如何盈利?問題一個個擺在面前,做還是不做?對此,公司內部的看法也大相徑庭。習慣了運作紙質媒體的公司"寫作腕"們迷你倉對網絡媒體基本一無所知,害怕一旦做不好,反而砸了大家辛辛苦苦打造的紙媒這塊牌子。當時31歲的吳曉樂擺事實、拿數據、講道理,並表示即使網站與紙媒脫鉤,也要做起來。"網絡洪流擋不住的,做或許是找死,不做卻是等死。幹什麼事都不能等所有材料好了才下鍋。做!"她最後一錘定音。時不我待,要做就要快。從做出決定到日本新華僑報網開始運營,前後不到3個月時間。快速創辦起來的網站,自然存在各種問題,需要及時調整。首先,網站創辦時採用日式網站設計,很快有華人網友反饋"不符合華人閱讀習慣",對此,日本新華僑報網參照中國主流新聞網站的模式進行改版。其次,為了滿足各方需要,網站最初定位為"大而全",但後來發現喪失了核心競爭力,於是將自身定位明確為"新聞類網站",並形成"報網聯動"的模式。目前,日本新華僑報網的日均瀏覽量已超過61萬。日本新華僑報網的成長故事,折射出部分海外華文網站建立、發展、壯大的軌跡。在海外創辦華文網絡著實不易,尤其是傳統媒體,更要有變革的眼光與勇氣。"變革、變革還是變革,網絡時代只有永遠比人家快半步,才能成為新媒體的弄潮兒。"《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蔣豐如此感慨。展望未來,日本華文媒體的發展並非一路坦途。在向新媒體的轉型過程中,日本華媒由於資金、人員、技術等方面的實力所限,無法與當地主流媒體比拼,因此必須找准自身的定位。從轉型歷程來看,內容以日文為主、目標受�瞄準日本讀者的華文媒體,都未能取得理想的發展結果,而主打"華人路線"的華媒則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這種狀況對日本華媒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雖然華媒通過新媒體為旅日華僑華人提供更多、更好的資訊服務,方便其學習、工作、生活,但反過來說,華媒影響力主要局限于華人圈,對日本社會與民�的輻射力還遠遠不夠。如何在新媒體轉型過程中取得兩者的平衡,是日本華文媒體共同面臨的課題。(作者供職于日本新華僑通訊社)self storag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