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星期一
歐美看重從業者培訓考核 日本會對企業主“整改勸告”各國加強安檢防“奪命快遞”
本報駐印度、日本、德國、新西蘭、美國記者 呂鵬飛 岳光 青木 王淼 丁雨晴全球任何一家快遞公司都會追求"3S",迷你倉最平即"速度"(Speed)、"服務"(Service)和"安全"(Safety)。一旦安全沒有了,速度和服務都失去意義。山東省一名居民近日因收到被化工原料汙染的快遞物品中毒身亡,這起"奪命快遞"事件引起民�警覺。惹出事端的原因是,圓通速遞的一家加盟公司對收送物品的驗視不規範。"奪命快遞"目前看是極端案例,但它反映出這個行業的安全隱患。在《環球時報》記者調查的一些亞洲國家中顯見"有毒包裹",但在歐美有被恐怖分子利用的"炭疽信件"事件發生。總的看,各國不論快遞業務規模大小,都非常重視驗視遞送物品等安全環節。國家法律的明令禁止、企業的自我約束、民�的自我防範,都是快遞物品時必不可少的。歐美擔心快遞業務被恐怖分子"利用""德國出現快遞潮!"德國財經網12月22日報道稱,聖誕臨近,德國快遞業務出現井噴,比平時多五六倍。德國快遞業的發展史比美國建國史還要長。早在16世紀,德國圖恩和塔克西斯家族就在歐洲開闢快遞服務。《環球時報》記者23日從德國郵政快遞聯合會瞭解到,目前德國快遞市場活躍著近千家快遞公司。據德國《商報》報道,敦豪(DHL)在德國快遞市場佔有率超過2/3。記者在德國經常收到快遞包裹,時間長了,和DHL、聯合包裹(UPS)的幾個投遞員見面時會相互問好。DHL的投遞員托馬斯告訴記者,快遞員的工作充滿挑戰,上崗前要經過嚴格培訓。托馬斯現在每月收入約4000歐元,每年有30天的帶薪休假。這樣的收入和福利與很多白領沒什麼區別。很多客戶聖誕節前還會送他一份小禮物表示感謝,比如一瓶葡萄酒。在德國,專門制定有"德國通用運輸條例"、"快遞業管理條約"等管理法規。比如,對投寄人,德國快遞公司有嚴格規定。對於首次投寄的客戶,快遞公司會不厭其煩地進行"寄發培訓",提醒他們危險物品、液體和粉末物等禁止寄發;寄送電池及含電池的物品時,需提供證明;奢侈產品需提供正規購買發票等。在德國發快件時,寄件人一般不能將包裹封上,而是敞開口留給工作人員目視檢查後方可封裝。在入庫時,快遞物品還需要接受X光掃描檢查,有問題的郵件由專業人員拆包檢查。《環球時報》記者參觀過DHL在法蘭克福的物流中心,看到巨大的庫房內一塵不染,傳輸帶自動運轉。不過,沒有一家快遞公司能百分之百完成"3S"的目標。德國的相關數據顯示,在德國有6%的快件無法送達,而且也存在安全隱患。今年4月,德國總統府在一封寄給總統高克的信件里發現爆炸物,後警方專業人員將其安全引爆。快遞公司有時會被恐怖分子或搞惡作劇的人"利用",美國人就深受有毒信件之苦。"9·11"事件後,美國發生的"炭疽信件"事件曾導致5人死亡、17人受傷和數千潛在受害者接受大劑量抗生素治療。美國聯邦調查局直到2008年才確定嫌犯。今年4月,美國政府曾截獲寄給奧巴馬總統等政要的含有致命蓖麻毒素的有毒信件。經查犯罪嫌疑人為一名曾在電視劇《僵屍》出演角色的得克薩斯州女性。這些極端案件表明,西方國家快遞業務中存在著百密一疏的現象。《環球時報》記者23日查詢了天地快運(TNT)、聯邦快遞(FedEx)等全球性的快遞公司的網站。TNT的相關描述是,為加強安全,美國政府要求對所有入境或途徑美國的貨品進行額外檢查,因此相關快遞包裹有可能無法及時送達。對所有來自或經由索馬里的貨物實行全面禁運。按照對不同國別的安全要求,TNT對國際貨物實行不同的安全檢查措施。鑒於許多歐洲國家對來自也門的出口實行禁運,TNT也不遞所有也門貨物。TNT要求交寄人提供有關貨品的精確和全面信息。FedEx的相關要求是,聯邦快遞設有專門從事危險品或有毒物質快遞業務的部門,其中某些業務部門不得將相關貨品送至居民區。此外,還對此類貨品的包裝、標識和分類都有詳細要求。其中相關標識只能從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或其代理商處購買。美國聯邦政府要求所有與運送危險物品有關的人員必須接受培訓,一般情況下,再培訓的間隔為兩年,執法機構有可能隨時檢查承運商的培訓記錄。其中,聯邦快遞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提供培訓,迄今共培訓3.5萬人。行業競爭激烈更應確保安全總部位於美國的FedEx和UPS以及總部位於歐洲的DHL和TNT,常被稱為快遞業的"四巨頭",它們擁有和運營航空公司、貨車車隊,在機場有完成包裹分揀的運營中心。英國《經濟學家》網站今年9月1日做過一篇報道,假設全球快遞業只剩三"巨頭"會發生什麼情況。目前迷你倉要的競爭狀況是,FedEx和UPS幾乎瓜分美國市場。DHL在亞洲的市場份額約為40%,在中歐、中東和非洲已超過50%。FedEx和UPS正在歐洲與DHL競爭,但歐洲快遞公司在美國市場的份額有限。報道說,由於利潤過低,DHL2009年開始從美國、中國等國的國內市場退出,僅保留運送快件的國際服務。中國本土大中小型民營快遞企業迅速壯大和擴張,但也存在加盟門檻低、經營靈活但管理較混亂等問題。"毒快遞"事件發生前,暴力分揀、私賣郵件等行業潛規則屢被曝光。快遞業的迅猛發展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會不會讓驗視要求和標準形同虛設?在業內人士看來,存在這樣的現象。按照中國的法律法規,快遞公司在收取快件物品時要逐一開包開箱檢查。但近日發生的"奪命快遞"事件,無疑暴露出快遞行業在物品驗視環節的嚴重疏漏。針對中國快遞業出現的問題,德國科隆大學經濟學者羅多夫·凱爾23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是德國,還是中國,快遞業明顯上升說明快遞業對遠程貿易產生積極影響,是各國經濟新的增長點,還可以增加就業,所以應引起政府有關機構的重視。凱爾建議,很多國家快遞業的發展速度明顯高過政府預期,所以各國應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監督。德國政府對快遞公司的准入要求很高,對專業領域進行考核合格後才能開業。凱爾說:"檢查人員隨時對快遞企業進行抽查考核。不合格者,隨時關閉。"在日本,快遞企業最擔心的就是被政府"整改勸告"。在日語中,"快遞"通常被說成"宅送"和"快達"。在日本有6家大型配送企業,最大的是2007年民營化的日本郵政公社,其餘都是民營企業。日本人接受服務是並不看對方的牌子如何,而是誰想得最周到就接受誰,這是競爭的基本法則。近年來日本年貨物處理量維持在30億件左右,幾乎達到日本"宅送"市場的極限。快遞企業"佐川急便"近年業務增長最快,在《環球時報》駐東京記者住的小區,晚上八九點鐘還經常能看到這家公司的配送員推著小車一路小跑,抓緊時間完成定額。在日本"宅送"業的服務和價格競爭很激烈,500公里和1000公里的運費差只有200日元(約合11.6元人民幣),說明整個行業的利潤空間已沒有太大的壓縮餘地,各家企業只能將速度和安全作為贏得份額的關鍵。川原先生是滋賀縣一家小型"宅送"運輸的社長,有20多名員工。在談到企業如何確保貨物運輸安全問題時,川原告訴記者:"一般貨物委托方都要填寫貨物內容,企業方要看是否有危險性。只有那些老客戶,檢查時才會相信對方,或從平時的業務內容做適當判斷。日本國土交通省陸運局是主管部門,國家對運輸企業有貨物運輸許可制度。運送化學品需要專門的容器、專業人員和專用車、保管庫等,遇到這樣的客戶請托宅送,我都會主動拒絕。"據瞭解,日本"宅送"型的物流業中,安全事故並不多見。記者檢索了"大和運輸"的官方網站,看到該公司的"宅急便約款"明確要求公司不受理"指定外物品(即危險品)"。國土交通省在各地的派駐機構陸運局主要監管企業是否按相關法律運行,比如,長距離運送使用的卡車載重量標準是11噸,超過這個標準就是違法運行,陸運局就要發出"整改勸告"。因為競爭激烈,日本個別"宅送"企業存在讓僱員無償加班等惡劣行為。"大和運輸"長野分公司就因變相讓僱員加班,被政府部門"整改勸告"。遇危險物品應退回或報警不同國家的快遞量有多有少,快遞業的發展也有快有慢,但安全問題誰都不敢怠慢。新西蘭人口約450萬,將網購作為首選購物方式的人達到200萬。有統計顯示,僅新西蘭郵政總公司下屬的"郵政速遞"公司每年要收寄4000萬份快遞件,相當于新西蘭每人每年平均至少使用10次快遞服務。新西蘭各家快遞公司的快遞員在取件和送件時都需要駕駛印有公司標誌的車輛,穿制服,佩戴公司工作卡。快遞員在取件時需要對物品進行外觀檢驗,在快遞單上由寄件人申報物品的特殊信息,例如是否含有液體、是否為化工品等,快遞公司在取件後,會將其送到快件分揀中心進行X光檢驗,對物品內部信息進行核對,如果發現有違禁品,如違禁藥品、武器部件、化工原料等,會酌情退回物品或報告警方。印度郵局直到12月2日才在全國開通快遞業務,業務範圍也只是覆蓋德里、孟買、班加羅爾等大城市。據印度Crisil咨詢公司去年發佈的報告,印度快遞業現有規模很小,但未來3年年均增速會達到17%,市場份額達到35億美元。印度快遞業的發展較慢主要是受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的制約。印度消費者也對印度快遞服務缺乏完整和清晰的安全信息、服務中心沒有足夠的人員和能力來解決問題表示憂慮。▲mini storage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