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星期四

2013年 中國企業注定不平凡

編者按: 2013年,迷利倉 中國企業走過了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 美國經濟逐漸複蘇, 歐洲國家經濟在危機中止步, 新興市場開始承受更大的壓力, 全球經濟形勢更為複雜; 這一年, 許多中國企業加快了 "走出去" 的步伐, 也有不少企業繼續在本國本土市場爭搶所剩無幾的 "蛋糕"。《中國貿易報》 推出年終特稿, 對2013年中國企業各類表現進行盤點, 以饗讀 者。高管落馬: 上市公司 "非常態" 人事變動2013年被不少人戲稱為 "高管落馬" 年, 因為在這一年裡, 多家中國上市公司高管或被調查, 或遭雙規, 或悄然 "失蹤"。雖然這些被牽涉在內的公司性質不同, 但這些 "攤上大事兒" 的高管們的出事原因大多與 "錢" 有關。事件回放:10月9日, 錫業股份發佈公告稱, 公司已獲悉董事長雷毅因涉嫌受賄罪, 被檢察機關批捕。事實上, 早在7月6日, 錫業股份就曾公告稱, 因董事長雷毅涉嫌嚴重違紀, 已被立案調查, 故暫由公司副董事長高文翔履行董事長職務。11月7日, 中國遠洋公告表示, 公司于2013年11月7日接到控股股東中遠集團通知, 公司執行董事徐敏傑正接受相關部門調查。據媒體稱, 徐敏傑貪汙受賄案涉及38套房產, 900萬美元現金。早在2011年, 青島遠洋運輸有限公司原副總經理宋軍被控涉嫌貪汙、 受賄和妨害作證, 涉及37套房產及700多萬美元的非法所得。點評:從前期的高新發展、 神劍股份、 中國石油到近期的中國遠洋、中國鋁業以及柳鋼股份, 一向被人認為風光無限的上市公司高管們的日子再不如從前般 "滋潤"。隨著各方面打擊違法違規以及反腐敗力度的加大, 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層正經受全方位的 "體檢", 有問題的高管們紛紛落馬。目前來看, 盡管各高管涉案事件的起因、 經過各異, 問題事件也大多是由公司主動爆料, 但其間股價波動, 廣大中小股民都是最底層無力還擊的受害者。據不完全統計, 今年以來, 已先後有20多家上市公司的逾30 名高管 "出事"。他們中, 既有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也有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 還涉及公司的董事、 董秘甚至財務總監。這些人手握重權, 卻辜負了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的期望。如何有效地防範公司高管掏空上市公司, 夯實市場的根基, 切實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 已成為目前資本市場急需解決的問題。多樣營銷: 一山更比一山高縱觀2013年中國企業的營銷之道, 電視、 電影等節目中廣告植入已不是新鮮事了, 體驗式營銷、 微博、 微信等新媒體營銷我們也屢見不鮮。多種創新營銷理念和方法層出不窮, 從而推動了中國企業現代化營銷的進程。對於品牌營銷手段, 我們可以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事件回放:11月9日, �大亞冠奪取冠軍的新聞沸騰了整個中國。在慶典現場,"�大冰泉" 的標識元素首次出現, 幾乎觸目皆是, 但�大官方並未對此進行解釋。11月10日, �大集團召開新聞發佈會, 宣佈推出一款高端礦泉水產品—— "�大冰泉" 長白山天然礦泉水。隨著此次�大冰泉新品發佈會的召開, 有關 "�大冰泉" 的諸多疑問也都得到瞭解答, �大冰泉則一夜成名。2012 年, 加多寶在與廣藥的商標爭奪戰中輸掉了官司。2013 年 2 月4日, 加多寶在微博上推出了一組兼具視覺衝擊力與傳播力的 "對不起" 系列圖片, 這組圖片選取了四個哭泣的寶寶, 並配以一句話文案訴說自己的弱勢, 圖片表面悲情, 實則卻如利劍一般, 劍劍刺在競爭對手的痛處。點評:經濟體制改變20多年後,"市場營銷" 雖為公�耳熟能詳, 但其內涵已今非昔比。如今, 不斷的變化使得客戶要求的可預見性越來越低, 當廣告投入、渠道建立、 事件影響都不再是唯一的度量衡, 企業營銷只有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 從專注過程的波動轉變到專注識別、 事件執行以及相互驅動的營銷策略和戰略。於是, 再次回歸了需求洞識和產品創新本源的企業營銷突破了 "硬件" 的桎梏, 其手段也隨著現代化 "工具" 的豐富而愈加高明。無論是�大冰泉借力球隊奪冠推出的懸念式營銷策略, 還是加多寶反其道而行之的悲情營銷, 都凸顯出中國企業在營銷上費足了心思。經過了幾年的熱捧和喧囂, 中國企業的營銷方式回歸本源, 雖然其從稚嫩走向成熟的道路依然不平坦, 但我們有理由期待, 不斷學習中的中國企業在未來能夠創造出更多、 更優秀的營銷案例。跨界合作: 別樣火花還須激情碰撞隨著市場競爭加劇, 傳統商品、 服務都很容易被複制, 如何在同行中脫穎而出, 提擋升級, 成了�多企業的突破口和發展趨勢。為此, 不同企業間合作的範例並不少見, 但跨界合作卻是中國企業最近 "熱衷" 的新動作。事件回放:6月13日, 阿里巴巴推出可將支付寶中的閑置資金用于購買 某款貨幣基金的 "餘額寶" 金融產品, 受到用戶廣泛歡迎——上線僅一個月,"餘額寶" 匯集的資金規模即已突破百億元。在 "餘額寶" 取得巨大成功之後,"金融+互聯網" 的模式被 "小伙伴們" 快速複制——6月26日, 天天基金網推出一款名為 "活期寶" 的產品;7月18日, 新浪推出 "微銀行" 服務。9月3日, 愛奇藝和TCL聯合發佈48英寸智能電視TCL愛奇藝電視 "TV+", 一舉開創了家電業與互聯網業跨界合作的全新模式和產品形態。 據介紹, 這款電視由TCL進行生產, 愛奇藝提供技術和內容。點評: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 產業之間的整合趨勢將日益凸顯, 為 跨界經營提迷你倉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從投資上講, 多元化經營的企業有廣泛的市場空間, 嘗試 "多條腿" 走路的企業一旦投資成功往往收效頗豐; 從市場效果來看, 跨界合作能讓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融合滲透, 從而給品牌一種立體感和縱深感; 從經營戰略的角度上講, 跨行業整合不僅能夠分散商家的經營風險, 將單一行業、 單一市場存在的潛在風險降低, 同時還能夠豐富企業利潤增長點。但特別要注意的是, 在這一過程中, 求新圖變、 靈活新銳的互聯網企業真正邁開了步子, 其他行業企業不是擔心無法和跨界對象融合而猶豫不前, 就是合作對象屬於同類領域, 感覺跨界動作幅度不夠。不過, 時代在變革, 需求變化不等人。如何能在同質化嚴重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不玩兒點兒 "極限動作", 也許還真沒人捧場。借殼上市: 有人歡喜有人愁2012年11月, 自浙江世寶登陸中小板之後,A股上市窗口關閉開始, 至今已經持續一年之久,但其間, 國內資本市場卻並沒有平息, 借殼上市悄然成為2013年A股市場一道 "特殊" 的風景。事件回放:8月2日, 停牌近3個月的*ST太光發佈重組公告稱, 公司擬向包括神州數碼軟件有限公司在內的神州數碼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神州信息)的全部股東發行股份, 以吸收合併神州信息。於是, 在8月, *ST太光連續15個漲停, 後經短暫修整, 股價上沖30元, 然而此前*ST太光4月26日才發佈退市風險警示公告, 並于5月2日正式被 "戴星"。不言而喻, *ST太光大漲的原因在於, 知名軟件企業神州信息擬借其殼上市。據悉神州信息本來準備走IPO通道, 但因為這條通道暫時被阻, 才幫助造就了*ST太光的 "瘋狂之旅"。11月4日, 威華股份發佈了贛州稀土借殼的公告, 此前一直被傳聞將被贛州稀土借殼的昌九生化股價遭當頭一棒, 當天開盤即遭跌停, 此後又連續經歷了6個跌停, 跌幅高達52.14%。連續7個跌停之後, 昌九生化緊急停牌核查, 而昌九生化的股民, 早已哀鴻遍野, 爆倉、 破產、 自殺等消息不時傳出。點評:買殼賣殼、 借殼重組、 借殼上市是A股市場經久不衰的 "話題"。在IPO停擺的情況下, 殼資源變得異常珍貴, 這其中有 "烏雞變鳳凰" 的故事, 也有 "雞飛蛋打" 的慘例。有統計顯示, 今年年初至今共有20家企業宣佈完成借殼交易, 累計涉及交易規模達161.43 億美元。但目前, 借殼上市問題很多, 它不僅破壞了市場最起碼的遊戲規則, 同時, 由於買殼賣殼導致的巨大利益衝突, 內幕交易時有發生, 也讓這個進行暗箱操作的領域產生無盡的法律糾紛, 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不過, 未來,"烏雞變鳳凰" 的故事將很難在A股市場演繹下去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 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證監會不久前也針對 市場反映比較強烈的殼資源炒作等問題, 強化了對借殼上市的監管, 在審核中對借殼上市條件的把握由與IPO標準 "趨同" 向 "等同" 逐漸過 渡, 並按照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32號)的相關規定提高了借殼上市的條件。跨國並購: 走出國門步伐鏗鏘 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 跨境並購已經成為企業在全球競爭格局中獲得優勢及互補資源, 迅速提高和改善自身經營能力的重要手段,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 國內企業出境並購、 收購交易也日趨受到關注。事件回放:2月26日, 中海油宣佈, 完成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 這是中國企業成功達成的最大一筆海外並購。從2012年7月23日中海油宣佈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所有流通中的普通股和優先股, 到2013年2月26日宣佈完成收購, 整個收購過程歷時7個月。而早在2005年, 中海油曾以185億美元的價格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 最終因競爭對手雪佛龍公司提價、 游說美國國會反對和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阻撓等原因而放棄。5月29日, 雙匯國際宣佈將以71億美元 (包括史密斯菲爾德債務)收購史密斯菲爾德, 這是迄今中國企業完成的規模最大的赴美投資案。為此, 美國國會7月10日專門舉行了聽證會, 以評估該項收購是否符合美國利益。美國當地時間9月26日, 由中國銀行牽頭的40億美元銀團貸款按時交割, 標誌著雙匯並購案最重要的融資環節順利完成, 隨後雙匯國際與史密斯菲爾德正式簽署並購交易生效協議, 歷時4個月的並購交易正式完成。點評:近年來,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浪潮風起雲涌。迅速成長的中國企業, 試圖擺脫以往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希望通過海外並購實現品牌、 技術、 管理等方面的 "跨越", 進而解決產能過剩和產業升級帶來的問題。就像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說的那樣, 借助並購重組獲得外延式擴張, 已經成為中國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即便跨國並購案的成功率低至20%至30%, 但都不能 "澆滅" 中國企業出擊海外的熱情和激情。 從滿目瘡痍的伊拉克到戰火紛飛的阿富汗, 從廣袤無垠的非洲大陸到商業發達的歐美市場, 都能發現 "財大氣粗" 的 "中國買家"。只不過, 做生意顯然不會穩賺不賠, 尤其是在礦產 等中國企業偏愛的傳統行業, 一定不乏 "失意者"。好在, 在中國企業今年的跨國並購中, 報喜的聲音更為響亮。因為, 世界經濟陷入低谷, 為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帶來了新機會。同時, 蟄伏已久的中國企業也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海外並購中表現得越發成熟。相信, 國際社會已經聽到了中國經濟闊步全球的鏗鏘。自存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