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星期六

全國版) - (六載耕耘接地氣 本土融合引共鳴

南方高度,mini storage源於本土,而又深耕本土。2007年,南方日報《中山觀察》自開辦以來,便以"接地氣"的辦報思維,走民生、扎鎮區、貼時局,推出一篇接一篇備受市民好評的報道,也開創出全新的新聞運作模式。而今,每日只需翻開南方日報《中山觀察》,你不僅可以知曉中山所發生的各種重要新聞,更重要的是,從中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本土情懷。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游玉華??立足民生,走訪民意最焦點民生新聞是"接地氣"的新聞體裁,更是一份報紙得以體現人文情懷的最佳注腳。自2007年以來,關注每日所發生的民生新聞,便成為南方日報《中山觀察》的頭等大事。通過記者大街小巷的走訪,�多百姓心聲得以真實客觀地呈現。2007年,橫欄鎮一名患視網膜癌3歲男孩"小志軒"牽動了中山市民的心。南方日報《中山觀察》在頭版率先大篇幅報道,隨後全市多家媒體持續跟進。在短短一個月內,中山、東莞和廣州等地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紛紛對小志軒進行救助。遺憾的是,"小志軒"沒能抓住最後一線生機,因病情拖延太久而去世了。然而在當時,剛剛創刊不久的南方日報《中山觀察》,便以其極具人情味的報道贏得市民認可。2008年,南方日報《中山觀察》的記者經過多日調查,推出中山教師工資較低的調查,說出中山教師群體的普遍心聲。報道出來後,在社會上引起高度關注,甚至驚動了當時在任的省市領導。在經過深入調查與反複研究後,當年年底中山教師工資普遍上漲,上漲幅度之大令許多教師感到驚訝,也對本報的民生情懷大為認可。斷頭路、欠薪、病重求助、房屋地陷、未辦房產證……回顧過去的六年,南方日報《中山觀察》始終堅持民生路線,關注民意焦點,甚至不惜以大篇幅的版面與極佳的位置進行安排。我們堅信,最為民生的題材,最有新聞溫度,也最能引發共鳴。??深耕基層,把脈產業新走勢與民生新聞一樣,被當作南方日報《中山觀察》首選題材的,還有中山專業鎮的產經報道。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政經大報,南方日報自6年前創辦《中山觀察》開始,便將深耕鎮區作為新聞戰略深度推進。只有把握了中山各大專業鎮的經濟走勢,才能更加深入地把脈中山經濟的新走勢。2007年,各種事關出口的新法新政連續出台,加之原材料儲存人力成本大幅上升,很多企業逼近零利潤,中山外貿的增速也明顯放緩。企業的困境引起廣泛關注。南方日報《中山觀察》當時推出《出口企業十字路口:轉型還是轉移?》報道,較早地反映了企業出口轉內銷的努力。一年之後金融危機爆發,當時報道的許多觀點都得到了驗證。通過這些份量極重的報道,南方日報《中山觀察》在中山產經界的影響逐漸深入人心。2010年9月,南方日報中山周年特刊《十問中山》面市。這一特刊通過記者的深入走訪調查,梳理出中山亟需解決的十大焦點問題,並尋找省市知名專家為中山出謀劃策。特刊推出之後,引發了社會高度關注。市委書記薛曉峰當時更是讚賞有加。他指出,這份特刊確實是花了很多心思,記者採訪得相當深入。特刊所提出的十大問題都很深刻,也切中了要害,這些問題也是他在調研中一直在不斷思索的問題。從《十問中山》到《中山策》、《綠實力》,再到如今的六周年特刊——《闖關》,南方日報《中山觀察》深耕鎮區產經的理念從來沒有變更過,"接地氣"的好新聞一篇接一篇。??緊貼時局,探尋政策大方向"高度決定影響力。"6年來,南方日報這一家喻戶曉的口號,成為了南方日報《中山觀察》堅持不懈的新聞理念。雖然源於廣州,然而自進駐中山後,《中山觀察》始終堅持緊貼中山時局,以全省的高度探尋中山經驗,好報道一篇接一篇。2008年1月24日,《重訪30年前"廣東小崗村"里溪》在南方日報《中山觀察》刊出。這篇報道的線索源於記者的材料搜集:當年,安徽鳳陽小崗村因為村民們冒死推行耕地承包到戶,一夜之間成為了正面典型。然而在中山,板芙鎮的里溪村在30年前也在做著和小崗村一樣的事。這一段差點被歷史遺忘的光榮事跡,經過南方日報《中山觀察》報道後,引發了全國高度關注。里溪村變得不平靜了,中央、廣東和中山本地媒體幾日內蜂擁而至。該村的老書記後來對記者說,他的工作都快變成媒體接待了。獨家新聞的魅力便在於此。六載苦心耕耘,我們始終以接地氣的視野,去探尋偉人故里發生的點滴。我們也堅信,南方日報與中山本土的融合,將在下一個六年,孕育出更加可口誘人的碩果。圖片說明:因為熱愛 所以相擁 2007年9月,《中山觀察》落地中山 從此與你同呼吸共命運;迷你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