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8日星期二
青春創業 激越夢想
網絡時代弄潮兒本報記者 張 弛 文/圖【採訪現場】時間:1月24日地點:上饒市信州區志敏大道、上饒信息服務業產業園巨網科技有限公司受訪者:鄭劍波【人物檔案】鄭劍波,1981年8月生,信州區人。上饒市巨網科技、上饒市雲網科技以及江西巨網傳媒公司的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全面負責巨網集團的戰略規劃及運營管理。【成功故事】2001年,20歲的鄭劍波進入上饒師範學院學習美術專業。大二那年,當很多同學忙著戀愛、玩遊戲時,他卻以興趣和愛好做投資,一頭扎進剛剛興起的互聯網鑽研起來,邁開了實現心中IT夢的第一步。畢業後他放棄了很多人羨慕的編制,南下深圳進入華為公司擔任美術研發工程師。2006年6月,鄭劍波和幾個校友回到上饒,創辦了天人網絡電視工作室。他們瞄準網絡電視領域,研發出了P2P網絡電視聚合軟件——"天人網絡電視"。一年後,他將軟件以200萬元出售,收穫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這之後,鄭劍波嘗試網址導航的研發,開發出了DUDU網址導航項目。2009年底,DUDU網絡導航與杭州一家網絡科技公司的項目重組合併,打造出了46.迷利倉com網址導航項目,成為百度網站四大網址導航之一,與hao123、360、2345等網址導航並駕齊驅,每天訪問量達480萬次。超高的人氣讓遠在上海的盛大網絡集團嗅到了項目的商機,最終盛大所屬子公司雲網科技以8000萬元收購了此導航項目。開發一個項目,出售一個項目,這顯然不是做大企業的發展之道。在擁有8000萬元的資本積累後,鄭劍波開始把過去無數個小夢想編織成一個大夢想,籌劃做大自己的巨網集團,擺脫一發展就被收購的局面。同時,隨著4G時代的到來,手機遊戲必將日漸盛行,他也乘勢而上,將研發的著力點放在了移動互聯網手游上,快速搶佔手游的一席之地,推動集團早日成為上市公司。如今,鄭劍波和他的團隊已成為上饒網絡時代的領跑者,中國網絡科學技術界的一匹"黑馬"。去年,巨網及其附屬公司年產值達1.5億元,納稅突破1200萬元,預計2014年年產值可突破3億元。【記者手記】變化的是研發的項目,不變的是心中的IT夢。在日新月異、只爭朝夕的網絡時代,只有不斷尋求改變和突破、挑戰自我,讓創新成為內在的品質,才能屹立于網絡大潮的前頭。作為網絡時代的弄潮兒,鄭劍波一路走來始終勇於迎接挑戰、開拓創新,每一次研發他都走在時代的前列。正是擁有這種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他的IT夢才迎來了夢想成真的輝煌,也引領他走向創業發展的一個又一個春天。【成功感言】選擇了正確的方向,努力和堅持能成就順風遠航;用自己的才智創業發展、開闢未來,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圖為鄭劍波(左三)和員工們在討論。生態豬肉快遞售本報記者 鄒海斌 文/圖【採訪現場】時間:1月26日地點: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綠色養殖江西實驗基地受訪者:彭波【人物檔案】彭波,1988年4月生,萬載縣康樂街道金三角社區居民,江西火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利用綠色養殖技術養殖生態豬,並用快遞直接從養豬場將生態豬肉投送到上海客戶手中,將一頭生態豬賣到了1.2萬元,月銷售額達10萬元。【成功故事】"我的生態豬肉快遞給上海客戶,50元一斤,一頭200多斤的生態豬能賣1.2萬元。"1月26日,大學生"豬倌"彭波見到記者時,想為"飼料豬"養殖轉型帶個好頭,發展綠色養殖。彭波今年26歲,2010年從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畢業後,在上海工作3年,月薪近萬元。2013年4月,他返回家鄉萬載縣創辦了江西火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火工農場,發展生態養豬。彭波的父親對兒子返鄉創業很不理解。父親養豬10年,盡管豬養得好,卻沒賺到錢。"很多'飼料豬'養殖戶賺不到錢,一是飼料豬的豬肉價格低;二是飼料成本高;三是市場豬肉價漲了,毛豬價卻不一定會漲。"父親養豬10年不賺錢,彭波找到了症結。2013年4月,彭波將父親的養豬場進行了改造,用玉米、豆粕、穀糠和蔬菜取代飼料,但用這樣的方法養豬,豬的長勢很慢,需要12個月才能出欄,養殖成本相當高。彭波意識到,生態豬養殖必須運用科學養殖技術。他前往清華長三角研究院考察學習,引進了綠色養殖核心配方和技術,讓自己養的生態豬7個月就可出欄,降低了養殖成本,而豬肉品質不降。這個大學生"豬倌"賣豬肉的方式也不一樣,在淘寶網開了網店銷售。"從豬場直接將生態豬肉快遞配送給客戶,省去了許多中間環節,這樣賣豬肉附加值高,利潤可觀。"我已經把生態豬賣到了1.2萬元一頭。養殖戶看到了效益,就會跟著來養生態豬,慢慢地'飼料豬'養殖就轉型了。"彭波說。他的火工農場現在已經顯現效益,近1個多月的銷售額已達10萬元,發展信心也足了。"讓更多的人吃上放心豬肉、生態豬肉就是我的最大夢想。"彭波準備採用"公司+農戶+客戶"模式,讓火工農場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為農戶養殖提供技術、質量控制、銷售一條龍服務,帶領更多的農戶和養豬大戶一起發展生態豬訂單養殖。他還準備在上海設立中轉點,6至8小時就能把最新鮮的生態豬肉送到客戶手中。"我的生態豬養殖前景一定會越來越好,希望更多的'飼料豬'養殖戶跟著我養生態豬。"彭波信心滿滿地說。【記者手記】彭波養豬不一樣,用天然純糧取代飼料餵養,提高了豬肉品質。彭波賣豬肉不一樣,開淘寶網店,利用快遞直接從養豬場將豬肉投送到客戶手中。他夢想帶領更多的農戶發展生態豬養殖,讓更多的人吃上放心肉、安全肉。彭波的生態綠色養殖夢,承載了一個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成功感言】我想用科學技術養生態豬,探索綠色生態養殖模式,用安全可口的生態豬肉打動消費者,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安全肉。圖為彭波在給豬餵食。富裕村里變富裕本報見習記者 李 歆 文/圖【採訪現場】時間:1月25日地點:永豐縣佐龍鄉富裕村受訪者:劉建平【人物檔案】劉建平,1984年出生,2008年畢業于井岡山大學,2012年9月任永豐縣佐龍鄉富裕村村委會主任助理,2013年12月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曾參加中組部和農業部在江蘇華西村舉辦的大學生村官培訓。【成功故事】2012年9月,劉建平放棄了在電視台的工作,來到永豐縣佐龍鄉富裕村,當上了一名"村官"。談起這次選擇的初衷,劉建平回答得很實在:"農村有著廣闊的舞台,我想在農村幹出一番事業來。"當懷抱著一腔熱情來到富裕村,劉建平卻發現,響當當的只有村名,其實這是一個全縣榜上有名的後進村。面對現實,他沒有氣餒,而是下定決心,要讓富裕村戴上"富裕帽"。他開始在村里巷道或田間地頭轉悠,看到農民清塘抓甲魚,他也挽起褲腳下塘一起抓。一邊抓一邊問:"這一塘甲魚有多少只?投資多大?好賣嗎?"看見村民幹農活,他也上去搭把手,順便聊聊家常……經過3個多月的走訪,劉建平發現,村里土地適合發展種植迷你倉,但農產品的銷路卻一直打不開,原因在於村民還是依賴傳統的銷售方式,缺乏先進的營銷理念。把富裕村的"脈"摸清了,他決定發揮自己學新聞和廣告的特長,為村里的農副產品找"婆家"。說幹就幹,他開始將村民種植的各類農產品拍成圖片,在向各級報社投稿的同時,在各大網站論壇、QQ空間、微博上發佈相關信息和照片,為富裕村的農產品宣傳開闢新渠道。在村里任職的8個月,劉建平先後在江西日報、井岡山報發表了60余篇圖片新聞和文字報道,發出各類圖文日誌、微博、帖子200多條。村里農產品的知名度迅速提升,一些大超市慕名而來,與村民簽訂供貨合同。劉建平的宣傳策略見了效,富裕村的農民嘗到了富裕的甜頭。可劉建平不滿足,他還想為村民尋找更多的致富渠道。2013年4月,他租種了4個大棚,從江蘇等地引進彩椒、迷你水果黃瓜等進行試種,獲得成功後向村民推廣。9月,他又前往"中國草莓之鄉"浙江建德取經,引入一批草莓苗,開始了種草莓創業的新征程。【記者手記】與記者的交談中,劉建平臉上始終掛著微笑。很顯然,紮根基層、成就事業的信念在這個小伙子心中已深深地埋下,並成為他奮力前行的動力。我們真誠祝願他的夢想能夠早日得到實現。【成功感言】作為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能回到農村,投身新農村建設,為鄉親們的增收致富貢獻自己的才智,這樣的人生就更有意義和價值了。圖為劉建平在幫村民收甘蔗。當好村官不容易本報見習記者 李耀文 文/圖【採訪現場】時間:1月24日地點:東鄉縣王橋鎮鎮政府受訪者:羅建亮【人物檔案】2008年,羅建亮放棄教師職業,到東鄉縣王橋鎮璋峰村當起了"村官";兩年後,面對到鎮里任職的機會,他再次選擇做一名村官,並在新的任職地——倪家村辦起了返鄉創業園,先後吸引7家企業入駐,解決了全村400多村民的就業問題。2013年,他被評為省優秀大學生村官。【成功故事】2008年,已經當了6年教師的羅建亮做出了出乎人們意料的選擇,回家鄉璋峰村當一名村官。上任後,他始終以"在農村工作一定要像個農村人"要求自己,深入農戶家里調查瞭解情況,為新農村建設準備了許多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在璋峰村工作期滿後,羅建亮做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重大選擇,放棄到鄉鎮相關部門任職的機會,主動要求到倪家村當村官。羅建亮說:"有機會參與新農村建設,帶領村民致富,我當然不會放棄。"村內道路難走,他就通過當地企業家捐助、政府補貼和農民自籌等形式,對村小組的道路進行集中整治;村民外出務工導致土地荒廢,他就通過土地流轉和組建農業合作社的方式,實行土地的集中承包;村民因為小事而鬧糾紛,他就積極向老同志取經做好調解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倪家村9個村小組全部通了水泥路,經濟有了較快發展,村內矛盾也明顯減少。羅建亮發現,倪家村有許多村民在外地開辦企業,於是和村幹部一起,想辦法創建返鄉創業園。截至目前,創業園內的企業達到7家,每年上繳的國稅總金額30多萬元。同時,400多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願望,月收入可達兩三千元。"做好'村官'真的不容易。"這是羅建亮對記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而他也在用一個農家子弟的熱情和智慧,為當地百姓築起了一條致富大道。【記者手記】把解決群�生活中的一樁樁小事當成自己一生的事業,成為這個樸實村官的人生追求。羅建亮的夢想並不虛無縹緲,通過努力、奮鬥,是一定能夠實現的。這個踏實肯幹的農民致富"築夢人",讓百姓感受到溫暖和力量。可愛,可敬!一個優秀的大學生,只要心懷夢想,到農村一樣能幹出一番事業,彰顯人生的價值。圖為羅建亮(右)在返鄉創業園協調工作。【成功感言】非洲菊開風光好陶良飛 本報記者 何深寶 文/圖【採訪現場】時間:1月25日;地點:德安縣寶塔鄉團山村;受訪者:孫林國。【人物檔案】孫林國1986年出生在德安縣寶塔鄉團山村一農民家庭,2008年畢業于江西科技師範大學,先後在江蘇蘇州的兩家花卉公司學習花卉種植技術。2011年,他自主創業種植非洲菊,去年銷售收入30多萬元,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花仙子"。【成功故事】"種花雖然艱辛,但再苦再累我也快樂。"1月25日,孫林國在接受採訪時這樣告訴記者。孫林國從小就喜歡花草。考上大學後,他勤奮學習,獲得了園藝師資格證書。2008年7月,孫林國大學畢業後,先後前往蘇州兩家園藝公司學習和工作,掌握了花卉種植的各種技能。2011年,孫林國在花卉基地老闆童軍生幫助下,在家鄉搭建大棚,從山東購進非洲菊幼苗,走上了種植非洲菊的創業路。"創業之初,由於資金困難,所有的活都是自己幹,手破皮了,仍繼續幹;腰累傷了,就咬著牙幹……"回想創業時的艱辛,孫林國深有感觸。苦心人,天不負。他種植的非洲菊不僅品相好,而且產量高,每支花市場價達1元左右。2011年,他種植10畝非洲菊收入就有10多萬元;2012年,他擴大規模種植了21畝,當年的純收入達到近20萬元。記者走進他的花卉大棚,一股暖氣迎面襲來。"紅色的叫紅色戀人,黃色的叫黃色風暴,白色的叫玲瓏……"孫林國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非洲菊品種。目前,他種植的非洲菊品種有10多個,俏銷南昌、九江等地。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今年,孫林國同村的王�松和鄰村的楊歡準備種植花卉,他不厭其煩地給他們講解非洲菊的種植要點、銷售渠道等情況,大大增強了他們種植非洲菊的信心。展望未來,他信心百倍,打算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今年力爭種植非洲菊50畝以上。他說:"種植非洲菊不僅給我帶來歡樂,還帶來了財富,我一定要帶領鄉親們走好種花致富路。"【採訪手記】有夢想,有幹勁,有決心,孫林國這名年輕的大學生,在努力實現自己夢想的同時,把帶領村民共同致富作為新的理想和追求,這種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品德,是莘莘學子的學習榜樣。城市未必好淘金,農村也有大舞台。年輕人只要肯創業,能吃苦,創業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越行越遠。圖為孫林國在採摘非洲菊。【成功感言】【短評】知識放飛夢想這是一個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活力競相迸發的時代,新時期的大學生正處於一個激情創業的青蔥歲月。他們有知識,更有夢想;他們有理想,更有實幹。網絡科技、生態養殖、農村天地……已然成為一代大學生長袖善舞的創業舞台,不論起點在哪裡,他們總在路上不斷探索;不管是成敗,他們總是激揚青春,用知識牽引夢想的方向,以實幹和奮鬥實現著人生的價值。都說現今的大學生就業難,其實他們不拘一格的創業磨礪,便詮釋了天之驕子人生事業更為豐厚的內涵——只有融入火熱的社會變革,方能背負時代前行的期望。滿腹經綸還需親歷躬行。即將置身春季大學生就業招聘大潮、面臨如何步入社會的你,在讀過這些真真實實的創業故事後,是否有了更為廣闊而堅定的選擇?為夢想喝彩,用知識盡情放飛屬於你的夢想吧!自存倉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