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星期一
全國版) - (從創新資源“赤貧地”到國家創新型城市 新 釋義:自主創新
南方日報記者 鄧翔 改革開放初期,儲存倉深圳經濟的騰飛相當程度上得益于大量發展"三來一補"和進出口貿易。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對土地、能源、環境、人力的消耗不斷加深,原本自然稟賦欠缺的深圳,遭遇到比珠三角其他城市更為嚴峻的發展困境。 因此,深圳在全國率先開始了發展轉型的"二次創業",即通過開展自主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深圳式"創新,並非依靠創新資源的富集程度來實現,而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通過創設良好的制度環境,充分發揮企業的自主性,最終實現這一目標。 回首深圳建市之初,在全市範圍內,見不到一所高校院所、也沒有一家真正的科技型企業,創新資源近乎于"赤貧"。在當時,沒有誰會把這個城市的定位與自主創新聯繫起來。然而,短短30年後,深圳卻"後來居上"成為全國首個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 據統計,截至2012年,深圳全市僅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就超過2800家,銷售額超億元的企業多達700多家,其中有2家企業的年銷售額超過千億元。在麻省理工《科技創業》近期評選出的"2013年全球最具創新力技術企業"中,騰訊與華大基因兩家深圳本土企業成功入選50強。 "深圳城市競爭力最主要來自于自主創新。"有專家指出,從深圳的產業經濟發展史來看,從當初"三來一補"的低附加值階段,過渡到高新技術產業唱主角的"微笑曲線"高端,正是自主創新鋪設了起跳踏板。尤其是近10年來,深圳頻頻出台扶持科技型企業的政策,有效推動了經濟轉型,提升了城市競爭力。 讓企業成為真正的自主創新主體今年8月底,在深圳市召開的"全市質量大會"上,一家手機企業榮獲"市長質量獎"。這家企業就是誕生于深圳的"酷派"。一年前,"酷派"進軍美國市場,發佈了其首款LTE 4G手機,此後3個月裡,該品牌在美銷售了超過100萬部手機,成為頗具國際競爭力的民族品牌。 宇龍酷派的成功,得益于其多年不懈的自主創新。據瞭解,宇龍酷派每年約有10%的營業收入投入在研發上;研發人員占到員工總數的三成以上;公司專利數多達3000件。在宇龍酷派總部的展廳里,一系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發明專利證書整齊排列,占滿了一面牆。 在深圳,類似于宇龍酷派這樣的創新型企業還有很多。數據顯示,2011年,深圳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高達39件,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目標的10倍,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深圳發明專利授權量全國排名之首(不含直轄市)。 而今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增長22.7%,約占中國內地的一半,由深圳企業創造的不少專利,在世界範圍內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比如,作為超材料技術的領軍企業,一年來,光�研究院申請專利紀錄不斷被刷新,專利總量突破2500件,令我國超材料領域年度專利申請量保持全球第一。 省委黨校教授蔡兵曾專門撰文分析了這一現象。他認為,深圳採取的是一種市場激勵的手段,讓企業成為真正的自主創新主體,才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 仍以宇龍酷派為例。為了增強產品競爭力,宇龍酷派實施技術創新的"燒錢策略"。2008年上半年,為了支持3G國標TD,該公司持續投入高額的研發費用,使這個成立以來從未虧損的民族品牌一度虧損。 "由於深圳市缺乏成果轉化的上游,如大學、研究機構,所以只有靠市場的力量在需求端整合資源,尋找新的模式。"深圳市科協主席周路明說,這是深圳和其他城市自主創新路徑的一大差異。目前,深圳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科研投入來源於企業、90%的專利產生于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也在企業。 政府充當"服務員"打造一流創新環境讓企業成為自主創新主體,並不是說政府就應該做"甩手掌櫃"。 近年來,深圳市政府在創造有利於企業創新的體制與機制環境上也下足了功夫。頂層設計上,深圳將自主創新從科技發展戰略、產業發展戰略,提升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迷你倉最平過培育一批領軍型科技企業,驅動城市新一輪經濟增長。 深圳最早開始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深圳市提出建設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技術創新體系,首次把技術創新作為一個經濟活動來進行管理。特別是最近5—10年,深圳市推動自主創新的步伐加快,一系列相關配套政策頻繁出台。 2006年,深圳市在全國率先一次性推出大範圍、大規模、大容量配套政策,總量多達340條。在此後的3年裡,深圳市又相繼出台《深圳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關於LED產業、互聯網產業、新能源產業、生物產業的振興發展規劃和配套政策等,各類創新政策、法規,總量超過50個。 為了進一步補足本地創新資源短板,政府還主導建立了各類公共創新平台和基礎設施支撐自主創新。其中,已連續舉辦15屆的"高交會",已成為頗具影響力的知名展會品牌,有"中國科技第一展"之稱。 由於深圳毗鄰香港,近年來,打造"深港創新圈"的話題屢被提及。 深港政府2007年簽署了《"深港創新圈"合作協議》。"深港創新圈"的不少高新技術項目,如杜邦太陽能深圳公司的高效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等,都已在深圳建立了產業化基地。很多深港科技創新合作成果,正從實驗室走向大範圍的推廣應用。 "從舉辦展示、交易科技創新成果的"高交會",到搭建一系列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從對創新進行立法保護,到對政府服務實施責效監督。這些努力不僅使深圳本地企業的創新充滿了活力,而且吸引了大量國內外企業到深圳創新。"蔡兵評價說。 雖然深圳市一直重視對高技術產業及其研發的投入,但是從研發投入總量來看,深圳市政府的投入經費,仍然低於北京、上海,與世界發達國家(區域)相比,研發投入總量更低。一份調研報告指出,從研發比例結構來看,深圳市90%以上的研發投入來自企業,政府投入不足10%。 "政府對於高技術產業及研發投入低,今後將制約深圳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專家指出,由於企業研發投入主要是從事滿足市場需求的改進型研發,缺乏對支柱產業核心技術的基礎性研究和應用基礎性研究,將造成嚴重的研發產業鏈缺位和錯位現象,長此以往,將不利於深圳市產業經濟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數說 2800 截至2012年,深圳全市已獲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800家,其中銷售額超千億的企業有2家,超百億的企業有13家,超億元的企業有700多家。 480 深圳最近4年新增各類創新載體480余家,相當于前28年組建數量總和的3倍多。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超過法國、英國,占全國總量的40.3%,連續9年位居全國第一,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50件,位居全國大中城市榜首。 432012年深圳企業海外研發類投資項目達43個,投資總額超3.9億美元,華為在全球設立16個研發中心,中興通訊在美國、法國、瑞典等國建設16個創新中心,華大基因成功收購美國CG公司。 30微軟、甲骨文、法雷奧等近30家跨國公司已在深設立研發中心,深圳國際科技商務平台引進46家海外科研機構入駐。 4865 2012年,深圳高新區深圳灣園區工業總產值約4865億元,工業增加值約1315億元,實現稅收約277億元,境內外上市公司84家。在全國108個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中,高新區位居全國第二,單位面積產出繼續位居首位。 148 截至2012年,深圳全市共有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8家,市級經登記備案技術轉移機構26家。2012年,技術交易額達到148億元,同比增長51%,居計劃單列市首位。 圖片說明: 作為深圳創新型企業的代表之一,華為早已走出國門開拓市場。這是華為參加今年的日本高新技術展。 新華社發; 麻省理工《科技創新》近期評選出的"2013年全球最具創新力技術企業"中,騰迅與華大基因兩家深圳企業入選。 資料圖片迷你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