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星期五

80年「富貴大宅」列古蹟 沙頭角發達堂見證客家風光

【明報專訊】政府昨刊憲將兩幢位於新界的私人歷史建築列為法定古蹟,迷你倉最平包括有156 年歷史的元朗屏山達德公所,以及有80 年歷史的沙頭角下禾坑發達堂。元朗區議員鄧慶業稱,達德公所將成為屏山文物徑的景點之一,開放公眾參觀。至於仍有人居住的發達堂,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林筱魯表示,當局仍就開放的範圍及時段與業主商討,為免影響居民生活,傾向局部開放,期望公眾理解。百年達德公所亦列古蹟由屏山鄉紳鄧勳猷及其族人於1857年興建的達德公所,是1899 年新界抗英行動現存少數遺址之一,據說鄉民當年於公所開會後, 發出「抗英揭貼」呼籲屏山鄉民支持武裝抗英。發展局昨稱,達德公所正前方曾大規模填土,令建築物較四周地面水平低約1 米,致長期水浸。第1 期修復於今年7 月展開,第2 期最快2015 年動工,整個修復工程料於2016 年竣工。抗英行動遺蹟納屏山文物徑鄧慶業表示,達德公所修復工程費用由政府支付,完成工程後會開放公眾參觀,成為屏山文物徑其中一個景點,開放安排與聚星樓及迷你倉廷書室等景點相若,料為朝九晚五,公眾假期照常開放,其中一個平日為例休。發達堂仍有人住料局部開放至於名稱意指「富貴大宅」的發達堂,由「李道環祖」(由李道環4 個兒子組成的受託人)於1933 年興建,李道環是沙頭角禾坑李氏宗族的後裔,先祖李德華於1680 年代從廣東遷港,並於後稱為新界的地方建立上禾坑村,其後裔後來定居下禾坑。發達堂見證這顯赫客家家族的悠久歷史,亦是折衷主義住宅建築的典型例子,這種風格廣為香港20 世紀初期海外歸僑採用。自落成以來,發達堂甚少改建,原有的建築設計、部分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特色和文物均保存完好,例如客家式瓦頂、正面外牆上的灰塑對聯、磚砌裝飾護牆、樓梯及木製欄杆、金屬窗罩、趟攏門,以及廚房內傳統的爐灶和煙�等。林筱魯表示,時至今日,發達堂仍是李道環後人的居所,當局仍就開放細節與業主商討,雖然明白公眾對開放古蹟有期望, 「會盡量爭取開放,尤其是日常生活未必用得到的地方,例如廚房等」。但為免影響居民生活,難以全面開放,期望公眾理解。mini storag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