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星期日
各國“吃貨”聚紹興探討舌尖上的文化
平均年齡83歲的日本人如何在吃上做文章? 明清時的"高富帥"們又是怎麼講究吃的? 各國"吃貨"聚紹興 探討舌尖上的文化 亞洲食學論壇,文件倉熱議吃得健康與文明 □本報記者 高逸平 通訊員 張東 昨天,來自法國、美國和日本等國的"吃貨"們,齊聚紹興。在第三屆亞洲食學論壇上,他們聊起了"吃"的文化。 平均年齡83歲的日本人,到底在吃上做了什麼文章,才會成為世界上最長壽的人?中國清代上層社會的高富帥們,又是怎麼設宴請客,拓寬人脈? 本次論壇,由浙江工商大學和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主辦,主題是"健康與文明"。 最長壽的人究竟該怎麼吃 去年,日本權威機構厚生勞動省發佈了《完全生命表》: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為82.92歲,女性平均壽命高達86.3歲,男性為79.55歲,連續位居世界第一。 "日本醫學專家森幸男,用了25年的時間,走遍25個國家,才發現,長壽的秘密在於一個字——吃。"昨天,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賈蕙萱在論壇上說。她曾任中華日本學會副會長,對日本的飲食民俗頗有研究。 料理料理,就是將食物簡單收拾一下就可進食。少吃,是日本料理的第一秘訣。"食量,比我們少三成。"賈蕙萱說。這個量,恰合適,"對內臟不造成負擔"。 量雖少,可花樣卻多。比如,最常見的懷石料理,一份就有三菜一湯。"日本營養學家研究得知,包括調味品在內,每日最好攝取30多種食品,才能滿足身體的營養需要。" 量雖少,日本人吃得卻很慢。"細嚼慢咽"至於他們,已發揮到極致。每吃一口,他們就得嚼上至少30次。"身體健康之人,最好咀嚼50次以上,有疾患之人咀嚼100次以上。"昨天,日本正食協會會長岡田�周在論壇上說。 長壽的關鍵,更在於吃什麼。被稱作"水料理"的日本料理,追求清淡與原生態。大豆、海藻和魚,是支撐日本人長壽的三大秘訣。 對於豆製品,日本人情有獨鐘。豆腐、味噌湯和納豆,都離不開"豆"。日本人每人每天平均要吃70克豆腐、一碗味噌湯、1-2盒納豆。 味噌湯的醬湯,就是由黃豆經過特殊發酵而成。至於納豆,其實源自中國。對此,有兩種傳說:一是唐代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在寺存倉內做納豆,後流傳到日本民間。和尚又稱為"老衲",因此,這種豆製品被稱作"納豆"。 另一說是,納豆其實就是中國的豆豉,流傳至日本後,豆豉是在僧家寺院的納所製造,因此,又被稱作"唐納豆"或"鹹納豆"。 生魚片和壽司,均使用魚類。同樣關鍵的是,它們都不烹炸火烤。"日本飲食專家們研究得知,日本料理中的生魚片比煎炒的魚提前10分鐘吸收消化。"賈蕙萱說。 在日本,凡有魚的地方,就有壽司。早在1800年前的後漢,中國就有壽司。公元700年,傳至日本。壽司的營養,主要在於包裹外層的紫菜以及夾在米飯中或置於其上的生魚片。 那一場明清"高富帥"的赴宴 明代中期,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他很忙,每周都會收到兩三份晚宴邀請,有時一天就有兩場。 回國後,他將這些經歷成書出版,還在歐洲引起轟動。直到1983年,這本書才被譯成中文《利瑪竇中國札記》(以下簡稱"札記")。 書中,記載了奢靡又繁複的明代上層社會晚宴。這套晚宴禮儀,後被馬背上的清朝照搬。對此,浙江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周泓承有自己的研究。昨天,他分享了那時晚宴的八卦。 "擺席容易,請客難。"在明代,請有身份的人吃飯,就得先後下三道請帖。請帖,那時又被叫做"刺"、"拜帖"。 宴會上,怎麼坐,影響著現在。方桌,三面坐客,一面虛開,面向空出之座最尊(主客),坐北朝南,東西左右分別是相對應的陪客。到了清代中期,圓桌(八仙桌)開始流行。這,又怎麼坐?正南的尊位仍不變,斜角位有了不同的講究。為此,還出現了落座方位圖。 可是,桌數增多,尊桌與卑桌又如何分別?這,仍有規則可循。一般而言,面向表演台的最佳觀測點或是面門背窗的座位為尊位,背對或側對參照點的位置為次席。 開飯前,先飲酒。主人舉杯敬酒,�賓客稱謝舉過酒杯,待主人舉杯相邀"請幹"之時,賓客才飲酒相陪。這樣幾次相邀互敬之後,主人才會吩咐上菜布席。 當然,上的菜,也有特定的套路。"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就菜的名號做了評論,有十六碟、八盤、四點心之稱;有滿、漢席之稱;有八小吃之稱;有十大菜之稱。"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文化科學研究科博士研究生劉徵宇說。儲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