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星期三
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道德失范怎么治理2012年,儲存"最美" 点亮中国,"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 ……一个个 "最美" 故事, 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正能量。 然而,"毒胶囊"、"黄金大米"、"高官不雅照" ……一系列丧失道德良知的现象, 也一次次触痛人们的心灵。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度很高的话题。道德如同一块美玉, 容不得半点瑕疵; 道德底线是社会的基本准则, 决不允许肆意践踏。面对频频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 必须加大治理力度, 既要叩问良心, 唤醒那些失落的灵魂, 又要依法处罚, 让失德者付出代价, 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一、 道德失范现象为何多发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如古人提出的 "名节重泰山, 利欲轻鸿毛"、"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道德血液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流淌了数千年, 中华民族养成了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这些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我国社会道德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无论是人们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热情、 遵法守规意识、 敬业进取精神的大大增强, 还是公共秩序的明显改善、 文明礼仪的广泛普及、 志愿服务的蓬勃开展; 无论是以任长霞、 沈浩、 杨善洲为代表的优秀领导干部, 还是以 "当代雷锋" 郭明义和吴菊萍、 吴斌、 张丽莉等一大批 "最美人物" 为代表的 "平民英雄", 都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诠释着道德良知, 彰显著人间大爱, 昭示着社会道德的进步。同时, 社会道德领域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突出问题: 一些领域诚信缺失、 丧失道德底线,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 价值观扭曲, 是非、 善恶、 美丑界限混淆,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 以权谋私、 造假欺诈、 见利忘义、 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窗口行业和公共场所发生的失德事件, 损害公众利益, 败坏社会风气, 影响十分恶劣。当前, 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 为 什么失德现象容易多发呢?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 但经济利益至上的逐利特性, 也诱发了消费主义、 物质主义、 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传播与扩散, 对一些人造成了腐蚀, 使他们唯利是图, 只认钱、 不讲德,笃信 "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甚至为一己之利,突破道德底线、 挑战法律权威。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与人善言, 暖于布帛; 伤人以言, 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 《庄子·渔父》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爱莲说》名节重泰山, 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君子义以为质, 得义则重, 失义则轻,由义为荣, 背义为辱。——陆九渊 《与郭邦逸》道德教育不够有效。一些地方和单位对道德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存在抓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敷衍塞责的情况。从教育本身来看, 存在内容空泛、 形式僵化、 对象一刀切等问题, 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惩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大量事实表明,道德问题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事情, 仅靠道德自律、 良心谴责是不够的, 必须加强管理。当前,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对一些失德行为无法进行惩治。这就导致失德成本低, 甚至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 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失德现象的发生。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开放过程中, 以往的道德调节机制受到削弱, 新的道德机制还没 有建立起来, 出现了一些漏洞, 让一些道德败坏的人钻了空子。比如, 在现代社会, 信用风险急剧加大, 而相关的诚信体系建设没有跟上, 给失信者留下了空间。德是根, 物是花, 厚德才能载物。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曾感叹:"道德衰之, 诚亡国灭种之根基。" 道德失范的危害不容小觑。我们要增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不断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党的十八大指出, 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专项教育和治理, 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下大力气解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整治道德失范行为,引导人们知荣明耻、 扶正祛邪, 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二、 道德教育怎么给力古人云:"人无常心, 习以成性; 国无常俗,教则移风。" 道德教化养成、 道德失范治理, 基础在教育。 只有抓好道德教育, 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 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道德失范现象发生。"三个倡导" 的主要内容倡导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倡导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倡导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从倡导 "五讲四美三热爱" 到开展 "讲文明、 树新风" 活动, 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 "道德模范" 的评选表彰,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到提出 "三个倡导"、 积 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教育从来没有停顿过。然而, 与过去相比, 现在道德教育的对象、环境、 条件都在发生变化, 引导感化的难度也在加大, 如果还沿用老套路、 旧办法, 很难取得成效。应不断创新观念、 形式、 手段, 在增强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 更好地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 增加人们的道德力量, 营造有德光荣、 失德可耻的社会氛围。首先, 抓住重点人群。道德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常言道 "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 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块早春的土壤, 播下什么样的种子, 就会开什么样的花, 结什么样的果。应把道德教育融入幼儿园、 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 领导干部的品性言行影响较大, 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应大力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 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水平, 使之为全社会作出表率。其次, 改进教育方法。"教得其道、 乐为用矣, 教不得法、 无益于事。" 近年来, 道德讲堂、道德论坛、 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 受到广泛欢迎, 收到了良好效果。应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教育,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弘扬时代文明新风。继续探索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 充分发挥公益广告的作用, 善于运用手机短信、 社交网络、迷你倉微博微信等平台, 运用连环画、 动漫、 微电影等手法, 进行形象化展示、 故事化表达, 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全国道德模范评选2007年, 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明办、 解放军总政治部、 全国总工会、 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6个部委联合发起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每两年评选表彰一届, 前三届共评选出162名全国道德模范和776 名提名奖获得者, 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于2013年4月启动, 将于9月下旬, 在中央电视台隆重举行颁奖典礼。再次, 注重实践养成。有句话说得好,"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道德教育不应只是说教, 而应重在实践养成。应突出行为教育、 习惯养成, 把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学习中, 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在活动中领悟崇高、 感受光荣, 使凡人善举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发挥民间舆论作用, 褒扬邻里好人好事, 批评身边不良现象, 自觉修身律己、崇德向善。道, 源于教育; 道, 源于传承; 道, 贵在坚持。道德教育是个慢功夫, 不能指望立竿见影, 必须坚持积小德为大德, 积小善为大善, 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三、 惩戒力度如何加大古话说,"严刑重典者成, 弛法宽刑者败"。治理道德失范行为, 不能单纯依赖道德教化和舆论谴责, 关键还要依照法律法规, 采取有效措施, 对失德、 败德者进行惩戒约束, 对 违法犯罪者进行严厉打击。对不文明行为施以严惩,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比如在香港地区随地吐痰,会被罚款600港元;在英国伦敦,如果乘客朝车外乱扔垃圾,车主将被处以100英镑罚款,若因乱扔垃圾被告上法庭,将面临最高2500英镑罚款。在新加坡,对不文明者更是严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1993年18岁 的美国人迈克尔在新加坡搞恶作剧,向汽车喷漆,被法庭判处鞭刑。法律是成文的道德, 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一个人良心的形成, 仅仅靠观念教化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惩戒机制, 才能促使人们趋善避恶, 自觉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因此,对于那些利欲熏心、 严重失德的人, 必须加大惩戒力度, 让他们为失德行为付出高昂代价。定红线, 明确行为禁区。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失德行为, 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多年来, 酒驾行为的治理一直收效甚微, 2011年5月明确 "酒驾入刑" 之后, 两年多来全国酒驾同比下降近40%, 对社会的危害也大大减少。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立法, 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制定配套法规, 将有关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为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法律支撑。重管理, 狠抓集中治理。 集中整治公共秩序, 加强公园广场、 机场车站、 旅游景区、 体育场馆等的管理, 尽可能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重点整治窗口行业, 严格行业规范, 严明纪律要求, 扭转靠人情、 托关系办事的不良风气, 改变"门难进、 脸难看、 话难听、 事难办" 现象, 杜绝"吃拿卡要" 那一套, 树立良好的政风行风。惩恶行, 震慑败德无良。自古正邪不两立, 扬善必须惩恶。应建立对失德违法行为的惩戒机制, 形成震慑失德者的强大力量。对失德失信、 造成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 必须依法严肃查处、 追究责任; 对情节特别恶劣的, 应对 有关责任人实行在相关行业终身禁入的惩罚。通过这一系列制度手段发出强烈信号, 让 败德群体受到严惩、 付出沉重代价, 再也不敢为恶。四、 道德治理如何长效化2013年6月28日,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 《深圳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 提出被救助人承担举证责任, 诬告可追刑责。这部被称为 "好人法" 的规定, 将为 "活雷锋" 撑起一把"保护伞"。深圳这部法规的出台, 是为道德治理提供制度保障的一个有力举措。实践表明, 道德失范的治理有其特殊规律, 急了不行、 慢了也不行, 关键要在 "常"、"长" 二字上下功夫, 就是常态化、 长期抓, 持之以恒, 久久为功, 才能真正抓出成效。健全法律法规构筑道德保障。社会良好道德的养成, 需要每个人的内在自律, 也需要外在的力量约束。特别是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全社会弘扬正气、 激浊扬清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目前绝大多数省、 自治区、 直辖市都制定了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的法规条例。还应综合运用经济、 行政等手段, 逐步形成引导与约束、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增强人们向上向善的动力。不良信用记录可保留5年《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有期限,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 年的,应当予以删除。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建立一套完整的诚信体系, 是治理失信行为的有效手段。经全国人大批准, 我国将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2013年3月15日, 我国首部 《征信业管理条例》 实施, 意味着征信市场步入规范发展阶段。应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搭建统一的信用记录平台, 健全个人和单位信用档案, 完善 "黑名单" 制度, 形成不敢失信、 不能失信的惩戒防范机制。建立人人参与的机制。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源于每个人的滴水汇流。应当建立健全参与、 激励机制, 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 从身边做起、 从点滴小事做起, 为社会道德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动员人们积极投身到学雷锋志愿服务中来, 广泛开展扶老助残、 帮困解难、 便民利民等志愿服务活动, 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一位哲学家说,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仰望终生: 一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 一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 品德高尚的人, 受人敬仰; 文明和谐的社会, 让人向往。 我们相信, 具有深厚道德积淀的中华民族, 必然会以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 《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五十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刘云山出席并讲话》,《人民日报》 2013年3月2日。2. 《刘奇葆在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推动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人民日报》 2013年3月23日。儲存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