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9日星期四
祥雲:最早叫雲南的地方(美麗中國●雲南篇)
本報記者 田曉明《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3年08月30日 第 15 版)雨中的雲南驛站"最早叫雲南的地方——祥雲。"這句話一下子打動了我。"彩雲之南",儲存倉多麼富有詩意的地名,那祥雲該是什麼樣呢?祥雲縣長王正林告訴我:"祥雲地處滇西高原與橫斷山脈相交處,雲嶺余脈從西部和北部進入,成三級階梯狀下降,氣候多樣。祥雲還是瀾滄江和金沙江的分水嶺,又是紅河的東流源頭,境內共有32條河流,17股泉水出露,其中,天馬溫泉水溫高達51℃。祥雲,素有'雲南之源、彩雲之鄉'的美譽。"據介紹,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及至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張騫自西域歸來,說大夏(今阿富汗)等國"多奇物",且"慕中國",但"患匈奴隔其道"而不能與中國交通。張騫建議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漢武帝在今大理地區設置益州郡,下設葉榆(大理)、雲南(祥雲)等28縣。這是因為漢武帝夢見彩雲南現于此,便將該地取名為雲南縣。1918年,因縣名與省同,故改稱祥雲縣。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祥雲縣屬大理至今。雲南驛:交通史的活化石從時間上來說,"雲南驛"最早將"雲南"作為地名,"雲南縣"一名後改作"祥雲縣",唯有"雲南驛"把"雲南"一名保留至今,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出祥雲縣城,南行21公里,便到了雲南驛,這裡是古滇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雲南驛村是由一條青石板街串起來的,整個村子就圍著這條路布局,就像一棵樹的主幹生出了許多枝蔓,條條道路相同的人家就是這樹的葉子和果實。走進設在這裡的馬幫文化博物館,房子一如從前,三進兩層的樓房相通連,狹而深。樓下拴馬,樓上堆貨。走進去,如同走進了百年前的一個夜晚:每一根柱子上都亮著馬燈,燈下拴著的馬正在槽中吃著草料,馬馱子排放在地上,裝著普洱茶、鍋鹽、土產山貨。牆上寫著趕馬人的歌謠,有思親的"身著大地頭頂天,星星月亮伴我眠。阿哥趕馬走四方,阿妹空房守半年";也有感傷的"砍柴莫砍苦葛藤,有囡莫給趕馬人。三十晚上討媳婦,初一初二就出門"。樓上正房供著山神、路神、橋神的牌位,馬鍋頭到來離去都要在這裡祭拜。兩廂房里放著各種馬鞍、騾鞍、牛鞍和制鞍的整套工具,幾張箱式的床上,鋪蓋斑駁,仿佛還留著南北客人痕跡。空氣里似乎還飄著烈酒、咖喱、酥油的味道……這時,街上響起了蒼涼的趕馬歌謠:"頭髮棵里生露水,草帽頂上下白霜。三個石頭搭眼灶,就地挖坑做臉盆……"歷史正向我們走來——趕馬人和騾馬在古驛道上,用血汗烙下的石臼般的馬蹄印,似乎在給人們某種�示:商隊、馬幫曾給沿途各民族帶來了發展機遇和繁榮。王正林說:"雲南驛集中了馬幫、公路、鐵路與航空等各個不同時代運輸方式,是人類交通發展史的活化石。如今,這裡已成為滇西交通的咽喉,是通往滇西8地州的必經之地,是大理的東大門,已初步形成滇西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重地,成為西南地區連接東盟自貿區的橋樑。過去,雲南驛及滇緬公路、駝峰航線及飛虎隊的故事,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今天的雲南驛在320國道和楚大高速公路的中間,靜靜地懷想著山間鈴響馬幫來的歲月。"水目山:滇西佛教傳播中心從雲南驛往迷你倉價錢走不遠,便是水目山,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兩次到此遊覽考察。公元1638年12月初,徐霞客初登水目山,考察了清華洞和九鼎山。他在《徐霞客遊記》中寫道:"於是與峽北之尖山,又對峽分流,西注雲南(祥雲),而北下金沙矣。始知大脊自九鼎南下,至洱海衛城南,清華洞東度,又聳而南為水目山……抵西山下,為小雲南驛,宿。""十七日,昧爽飯。詢水目寺,在其南。"水目山原名寶華山,因一個故事而成了名勝。據史料載,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開山始祖——普濟慶光禪師"以杖卓之,而清泉湧出",因名"水目"。走進水目山景區,只見四周群峰疊翠,連綿百里,雲蒸霞蔚,流泉爭喧,殿宇樓閣掩映于蔥茂的林木之中。其山勢嵯峨,遠遠望去,猶如一尊彌勒大佛跏趺原野,雲蒸霞蔚,氣象萬千。水目寺院就建在這蔥蘢的林木中,這是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南詔諸大臣請建的,自此,寺院經歷代修理工建,逐漸形成了一個建築群落,有水目、賢填充、地藏寺、靈光寺、塔院、三教閣、毗盧閣、彌陀庵等寺觀。至今還保留了水目寺、普賢寺、寶華寺3座寺院。由唐至清,這裡歷代高僧相承不絕,唐代普濟慶光禪師,宋代淨妙澄禪師,明代無往如禪師、非相行禪師等都留下嘉言慧行。明末清初,鼎盛至極,一度成為滇西地區的佛教中心。清代吳三桂、林則徐先後上山求卜問道,寺中至今還保留著林則徐篆刻的《真如沙門之碑》,碑文記錄了林則徐請師問卜的故事。還留有楊升庵"山色淡隨深入院,松聲靜與客談玄"的對聯。水目山寺院自始立,即為南詔大理國的皇家禪林,雲南禪宗第一寺院,其戒堂在歷史上久負盛名,滇西出家的僧尼都要到此受戒。留下的歷代�僧圓寂之地的塔林,除河南少林寺之外,其數量和規模都居全國的前列,在南方則規模為第一。還存有塔寺合一的"寺抱塔"奇觀。祥雲旅遊:打響文化品牌祥雲縣宣傳部部長程瑩瑩介紹:祥雲旅遊資源豐富獨特,主要有"四山、一城、一道、一洞、一湖",四山即水目山、天華山、九鼎山、天峰山,一城是洱海衛城,一道的雲南驛古驛道,還有清華古洞和青海湖。祥雲近年來將旅遊與縣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旅遊業作為祥雲第三產業的"龍頭"作用日益凸顯,從2010年至2012年,旅遊接待人數每年保持10個以上百分點持續增長,旅遊收入從4.65億元增長到8.72億元,年均增長12.36%,實現旅遊收入3年內將近翻一番。祥雲縣力邀北京金必德城市規劃設計院負責創意設計編制的《水目山宗教文化和休閒度假旅遊示範區總體規劃》也已通過評審,該規劃緊扣祥雲縣旅遊發展現實,依托歷史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氣候資源打造文化旅遊和休閒度假產品體系。王正林總結說:多年來,祥雲縣堅持開放與保護並重的原則,對歷史文化開發保護,促進了旅遊業的健康發展。從目標定位、功能分區、建設項目、業態布局、主題形象等方面對旅遊進行系統策劃,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樹立文化品牌,著力打造以水目山為代表的佛教文化旅遊區,開發古驛道文化、二戰文化、紅色文化和古人類遺址溶洞文化等一批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的旅遊觀光、休閒、度假景區,不斷豐富祥雲旅遊的內容和內涵,打響"雲南之源,彩雲之鄉"、"最早叫雲南的地方"的祥雲旅遊品牌。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迷你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