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星期一

邊境禁區土地規劃欠周全

香港政府繼去年二月,文件倉首階段開放沙頭角邊境禁區範圍後,於剛過去的六月再實施第二階段開放,再釋出超過七百一十公頃邊境禁區土地,涵蓋落馬洲至梧桐河段次。邊境禁區封閉六十多年,一直限制人和車輛出入,環境變相得到較好保存。但隨�分階段開放,邊境禁區面對發展壓力,回顧首階段開放邊境禁區範圍實施一年多,不幸地環保團體擔心的環境問題,已經在開放的短時間內出現。生態熱點「降級」規劃規劃署配合開放邊境禁區,為禁區內五個地區頒布發展審批地區圖,以法定土地用途圖則規劃開放後的發展,可是很多具高生態價值的地點並沒有獲得適當規劃。以沙頭角為例,綠色力量最新蝴蝶普查結果顯示,沙頭角共記錄到一百一十六種蝴蝶,當中包括九種罕見物種及六種非常罕見物種,更找到在香港消失了三十二年的小嬈灰蝶,顯示當地是蝴蝶熱點。但該區的發展審批地區圖內,「鄉村式發展」的範圍超過三十九公頃,「康樂」用途約七點三八公頃,只有二點七六公頃劃為「保育地帶」。將土地劃為「鄉村式發展」和「康樂」用途,等同為往後發展預留空間,範圍內土地容許堆泥平整土地,容易破壞自然生境。再者,現在劃為「鄉村式發展」的範圍內,有很多是由荒棄農田演變而成的開闊淡水濕地。這些一般都是具有中至高生態價值的珍貴生境,在香港已愈來愈少,理應規劃為「綠化地帶」或「自然保育區」。由於以往是禁區,沒有進行過仔細的生態調查,但現時這些範圍內很多土地已遭堆泥填平建屋,一些未為人知的寶貴生態資源可能從此消失。此外,蓮麻坑河是一個淡水魚熱點,是香港僅餘少數的低地天然河溪,是「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亦列在政府的「具存倉要生態價值河溪」的名單之上。但現時沙頭角規劃卻不理環保團體的反對,將蓮麻坑河的河岸「降級」,由原本擬定的「自然保育區」變成「綠化地帶」,甚至有一段列為「鄉村式發展」,令人對當局保育自然生態的決心存疑。無實質保育配套蠔殼圍是位於第二階段開放的禁區範圍內,連同新田一帶是大片連貫魚塘區域,屬於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水鳥的重要覓食地,對繁殖的鷺鳥尤其重要,區內亦有多處風水林。當局現時將蠔殼圍的大片魚塘和鷺鳥林規劃做「自然保育區」,讓該區得到相應的保護。然而,該區毗鄰的落馬洲河套地區將有大型發展,加上南面部分將來亦會劃入新界東北的新市鎮發展,未來蠔殼圍改變土地用途的機會甚大,這方面仍需我們注意。當初「邊境禁區的土地規劃研究」提出建議時,大家看到政府很重視區內的自然生態,將自然保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可是,顧問報告內很多保育建議,諸如發展生態教育和旅遊活動,實行上並沒有實質的計畫或配套配合。另一方面,當局在落實發展審批地區圖時,很多自然生態資源並沒有受到適當的土地規劃保護,這種情況在一些原居民村落地區尤其嚴重。由於鄉村式發展範圍大,令鄰近現有村屋的自然生境,容易在未被發現下已被破壞。未來還有第三階段的開放邊境禁區,希望當局能參考首兩次的開放經驗,在開放前做好相關的環保措施,特別要先把區內所有土地納入法定規劃管制,避免破壞環境和與環境不協調的發展,並確立「生態禁區」,把區內生態重要的地點,清晰劃為不可發展地帶。此外,亦應在保育與發展地區之間設立緩衝區,真正而長久地保護區內生態。呂德�、鄭睦奇 綠色力量迷你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